王昌元1965年创作古筝名曲《战台风》后,人生亦像台了大风一样,大起大落。
文革前期,弹筝心切,用毛巾裹着古筝,偷偷练琴;文革后期,乒乓外交展开,却又多次代表中国出使外国,为各国元首献艺。后来去了纽约安顿下来。
「我觉得命运对我还不错,你看,我还是起来了。」奔波半生,王昌元终修成正果。
能够走过筝音五十年,不易,伴着她的是对古筝的热爱及坚持。
翻阅王昌元的生平、访问,政治好像从来跟她脱不了关系。
《战台风》写于文革前夕1964年,写码头工人如何对抗狂风,一改古筝以往只能奏小桥流水,而创作一首气势豪迈的独奏曲。「以前左手只用来按滑的,不会用于弹奏,但台风嘛,应该要有一种英雄的气势,就动脑筋,右边固定音外,也用了左边弹奏。」王昌元不禁在记者面前,凌空示范如何弹奏。
当时此曲如斯创新,加上王昌元只有20岁,当时可谓平地一声雷。可惜,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父亲王巽之因是前国民党党员,被划为反革命入狱,身为女儿的王昌元也不再风光,只能用布包着古筝,偷偷练习,以免发声。
直到72年,《战台风》因为歌颂工人阶级,被选中为宣传作品,王昌元才慢慢地再站起来,
照她的话说,那年,她感觉很舒服。「以前别人看到你,早就躲开了。《战台风》上来后就不一样,以前对你很坏的,现在就对你很好,人真的很现实呀。」王昌元不禁感叹。
终于抬头,可惜当时父亲已不在人世,生命的讽刺处处留痕。
后来,内地开展外交行动,对美启动乒乓外交,王昌元被选入「中国艺术团」,并多次代表中国出访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地,或在国内接待海外元首,美国总统尼克松也是其中一名座上客。
回首前尘,除了深感幸运外,王昌元也感到生命的无奈:「那个时候文艺为政治服务嘛,你不想涉及它也不大可能,是不是?有意无意之间,就变成这个情况啦。」
所以,王昌元说她写《战台风》之前的十年,是她开心的时候。「上学的那十年,全部是纯音乐的,纯艺术的。那十年间,是我开心的时候,心思是很纯的。就算读上海音乐学院时,写战台风,也只是写人如何克服自然,并未涉及政治上的东西。」
父亲成就一生
弹古筝,不过出于喜欢;变复杂了,是命运使然。
不过,王昌元热爱古筝,何尝不是命运弄人,只因她有着一个古筝教授的父亲—王巽之。「有他,才有我现在这成就。」
王昌元1945年出生,是杭州人,父亲是浙派筝传人,也是一名古筝教授。但王昌元初时还不是由父亲直接教的。「7岁9岁的时候,我听到爸爸在家教琴,就觉得那声音很好听,那时弹的是《将军令》,那我自己就去模仿指法,趁他不在家去弄,他在家就偷偷在外面看。后来他发觉了,觉得我可以教,就教我了。」所以王昌元以《将军令》考入音乐学院。
当然能成就一生,除了父亲,也许她也应该感谢自己对古筝的热爱与坚持。「文革时,我没有放弃我的古筝,就是因为我喜欢。这是我非常好的十年,不练就完了,那时放弃,就不会成就了后来的二十年、三十年。」
1984年王昌元决定往美国中部的肯特大学研究音乐。后来还是抵不住大都会的魅力,去了纽约,后来更成了纽约海外中乐团的总监,又开办了「王昌元筝艺中心」,于海外教起古筝至今,学生各种肤色的都有,一个星期教五、六十堂,全部一对一授课。
自拾筝韵至今,已然五十年,去年到过北京深圳演奏,前天就来到阔别十年的香港献技。
走过半世纪,绕了地球一圈,现在王昌元的古筝到底为谁而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