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小议琴有所宜,琴有所忌古琴文集

  小议“琴有所宜,琴有所忌”   (一)琴有所宜   琴有所宜,是说琴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有其特有的文化群体。凡相称于雅乐者,方宜于琴。   古人说:&l…

「详解」小议琴有所宜,琴有所忌古琴文集

  小议“琴有所宜,琴有所忌”

  (一)琴有所宜

  琴有所宜,是说琴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有其特有的文化群体。凡相称于雅乐者,方宜于琴。

  古人说:“黄门士、隐士、儒士、羽士、德士,此五者雅称圣人之乐,故宜于琴。黄门士鼓大雅圣德之颂。隐士操流水高山之调。儒士抚清和治世之音。羽士操御风飞仙之曲。德士弹枯淡清虚之吟。”

  琴是高雅的文化,宜于琴者,自然也要有较高的基本素质。所谓“骚人逐客,游子怨女”寄情于琴者;“有文章能吟咏者”;“心必要有仁慈德义,能甘贫守志者”;“言必要有诚信,无浮华薄饰者”等,皆宜于琴。

  由于琴文化的特殊性,宜于琴的文化群体,也具有较明显的特征。其特征大约有以下三点:

  第一,素质高。琴作为高雅文化,有一定的思想境界、文化水平和生活经历的人,才足以入其堂奥。即使是欣赏,也需要经受相当的训练,才能知其妙趣之一二。(其他高雅音乐文化也是如此。)所以,琴的文化群体相对来说,素质是较高的。

  第二,人数少。由于琴的文化群体有较高的素质要求,这就决定其只能流行于素质较高的人群之中,而不是大众化、世俗化的文化,所以,其文化群体的人数相对较少。

  第三,人群稳定。琴是高雅文化,有着非常的深度,有着非常的意趣,有着异常的可挖掘性。由于其文化群体本就素质较高,关于深度研究琴学的可塑性往往较强。随着参学深度的加深,琴文化的意趣也就越加显得迷人。琴者深入琴学后所得到的乐趣,绝非常人所能理解。这也决定了琴文化与通俗流行的文化有着极大的不同。琴文化的人群要高级得多,也稳定得多。

  (二)琴有所忌

  琴有所忌是说,琴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并非是什么人都能问津的。没有一定素质的人,不宜于琴。

  所谓琴有三俗:“心中无德。口上无髯。腹内无墨。”

  心中无德的意思很好理解。这样的人没有安祥清净的气质,受世俗炎嚣的拘制,自然难体琴道,不宜于琴。这样的人若要弹琴,所出多是粗俗浮躁之声,自然也就成了俗琴。

  口上无髯的意思并不是说不长胡子就不宜弹琴,而是说弹琴宜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幼稚而缺乏生活体验的人,难以深入理解琴道,故不宜于琴。这样的人若要弹琴,多是只图热闹,而不知意趣何在,当然是俗琴。

  腹内无墨是指不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肚子里没有学问的人,大多没有能力理解琴道,故不宜于琴。这种人弹琴,多是会把雅乐搞成了粗俗之声,不是俗琴又是什么。

  所以,心中无德者,口上无髯者,腹内无墨者,皆不宜于琴。若不提高自己的素质,弹琴大多也不过是俗琴罢了。俗而失雅,自非琴人。

  另外,古人曾有武士、商贾、优伶、百工等不宜于琴的说法。对这一点,恐怕今天的观念应有一些变化。

  传统说法所谓这些人不宜于琴是因为:武士往往凶戾粗犷,商贾往往利欲悭贪,优伶往往庸俗艳媚以求娱人,百工往往不免粗俗,如此等等。所以,这些人在传统中被列为不宜于琴的范畴。

  而在现代,社会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琴有所忌的理解也不能过于教条。体育运动在现代非常普及,自然不能说习武之人都是凶戾粗犷者。商品经济社会,大多数人都与商业有关,自然不能说从商者都是利欲悭贪者。现代的演艺业与过去的优伶的性质已不完全相同,自然不能说从事演艺业者都会以庸俗艳媚取悦于人。现代百工的教育程度也在提高,自然不能说百工之人都是粗俗者。如此等等。

  所以,对琴有所忌的理解不能简单地以职业划分。对于一些人群是否不宜于琴,当然应该一分为二地看。习武之人之不具凶戾粗犷之气者、从事商业而并不利欲熏心者、从事演艺业而不以庸俗艳媚取悦于人者、百工之人而不落粗俗者,当然都不在所忌之列。

  而但凡弹琴者,都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这一点却是非常正确的。

  有所宜,有所忌,对文化群体的要求较高,这也是琴文化有别于其他通俗文化的明显特征之一。所以,一直都有琴不妄传之说。琴学老师收徒把关较严格,这也是非常正常的事。

作者: 乐器小编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2580866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