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中国古琴谱的出现,可能很早。明人朱权的《新刊太音大全集》,原为宋田芝翁编《太古遗音》,其中辑录了唐人论琴及指法资料多种,在谈到古琴谱的来源时说:“制谱始于雍门周。张敷因而别谱,不行于后代。”
雍门周是战国时人田文之门客,善鼓琴,但关于他制谱的记载,尚无其他文献可资佐证。张敷是六朝宋人,与戴逵同时,《宋书》卷四十六,《南史》卷三十二,均见记载,其时古琴之制谱正在开始,但有关张敷制谱的具体材料,也不见史传。
古琴谱是以记写演奏技法为基本特征的手法谱。早在西汉中期刘安的《淮南子修务训》中,就有这样一段描写:“搏琴抚弦,参弹复徽,攫援摽拂,手若蔑蒙,不失一弦。”蔡邕《琴赋》写道:“左手抑扬,右手徘徊,抵掌反覆、抑按藏摧。”嵇康《琴赋》也有“上下累应,踸踔磥硌”、“楼搀?捋,缥缭撇挒”等记载。其中,攫援、摽拂、抑扬、徘徊、抑按、上下、踸踔、磥硌、楼搀、?捋、缥缭、撇挒等,显然是当时琴家命名的指法术语。可见,在这一时期已形成一套左右手的指法体系。
北魏神龟年间,陈仲儒用文字记写有《琴用指法》一书。从文献记载来看,当时古琴已有了固定的形制、音位、琴调、指法,一首琴曲借用文字将其演奏指法、音位、琴调贯穿起来,从而形成一种谱式。
南北朝时丘明(494—590)传谱的琴曲《碣石调幽兰》,便是这样一种用文字记写的琴谱。原谱为唐初抄本,存日本京都西贺茂神光院,后杨守敬(1839—1914)将其影摹,于1884年收入黎庶昌所辑的《古逸丛书》中出版。该乐谱是通过文字对左、右手演奏技法的叙述,间接反映出乐曲的音高与时值的谱式,故名文字谱。乐谱没有具体音高标记,只有按演奏技法的记载去弹奏后才出现该音,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琴谱。
初唐时期,继续沿用着过去的谱式。当时有琴家赵耶利(563—639) , “出谱二帙,名参古今”, “所正错谬五十余弄,削俗归雅,传之谱录”。这五十多首琴曲,很可能是他当年整理的全部琴曲。《新唐书艺文志》中列有他所撰的《琴手势谱》一卷、《琴叙谱》九卷,《宋史》中又有他的《弹琴右手法》一卷)。前两种已散佚,唯《弹琴右手法》见于《乌丝栏古琴指法》中。宋朱长文《琴史》有“作谱两卷以遗之,今传焉”,似与前引文“出谱两帙”相合。北宋尚存,今也湮没。不过赵耶利整理的谱集,仍然使用了繁难的文字谱。如同我们在《碣石调幽兰》中看到的那样,“其文极繁,动越两行,未成一句”。
由文字谱到减字谱的改进一般认为是中唐时期由曹柔完成的。曹柔的生平不详,至于其弹琴、制谱、著述等方面,亦全无消息。有关其记载最早见于《太音大全集》,曰:“曹柔作减字谱,尤为易晓也。”明代嘉靖三十年(1551),萧鸾在他编撰的《杏庄太音补遗》中列出的一批减字谱前面,标题直书“曹氏减字法”,并有萧鸾的一篇“字母源流”,对曹柔作减字谱予以很高的评价:“……后世有曹柔氏者出,乃作减字谱,字简而义尽,文约而意赅,曹氏之功于是为大。”
明人张右衮在《琴经》中所说意思也大致相同:“简字法,字简而义尽,文约而意赅。曹氏之功于是大矣!”
的确,尽管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减字谱依然形同“天书”,但毕竟与原来繁杂的文字谱相比,已经简化了很多。比如,原先《碣石调幽兰》总共四段的琴曲,却用了四千多个文字来标记曲谱。像文字谱中“耶卧中指十上半寸许案商,食指、中指双牵宫商”这样两句话,用减字谱就只要“?”这样一个符号。由于减字谱的发明,晚唐陈康士、陈拙等整理了大量的琴谱。《新唐书》载陈康士撰《琴谱》十三卷、《琴调》四卷、《离骚谱》一卷等(10)。陈拙撰《大唐正声新社琴谱》十卷,《琴籍》九卷(《宋志》),可惜均已佚。
到南宋末期,减字谱已基本定型了。宋姜夔辑有《白石道人歌曲》谱,载有歌曲17首,属“俗字谱”。其中,刊载有他自己创作的一个琴歌《古怨》。从此谱中可见古琴曲的减字谱发展到12世纪末的情况,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另外,在南宋陈元靓编纂的类书《事林广记》中,收录了《开指黄莺吟》及宫调、商调、角调、微调、羽调五个小品琴曲。其减字形式与明清时期已基本相同。
明清时期,刊印琴谱之风很盛。首先是朱元璋之子朱权,刊印了《神奇秘谱》 《新刊太音大全集》等琴谱。到明中叶以后,其他藩邸和民间也纷纷开始把各自收集和创作的琴曲,用减字谱刊印下来。其中较著名的有《杏庄太音补遗》(1557年,萧鸾编)、《文会堂琴谱》(1596年,胡文焕编)、《松弦馆琴谱》(1641年,严征编)、《大还阁琴谱》(1673年,徐上瀛编)、《澄鉴堂琴谱》( 1686年,徐常遇编)、《五知斋琴谱》(1772年,徐祺编)、《自远堂琴谱》(1802年,吴灴编)、《蕉庵琴谱》(1868年,秦维瀚编)、《天闻阁琴谱》( 1875年,唐彝铭编),等等,总计达150余种之多。而其中所记录的琴曲之多,更是一笔令人惊叹的巨大的音乐财富!
因此,传统的古琴记谱方式,从汉魏时期的弹琴指法称号,六朝初唐时期的文字谱,中唐至宋代的早期减字谱,发展到明清时期的减字谱形式,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在琴曲有了记谱法之后的初级阶段,琴家只是用来备忘、交流或示范,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要用谱传琴。并且,由于弹琴的人不多,并且同一师承的琴人相对集中在某一地区,互相传习时,都用抄本。故文字谱留存至今仅一个卷子本《碣石调幽兰》。唐宋时期,虽有赵耶利、陈康士、陈拙及宋代朱文济、徐宇、杨攒等编纂了大量的琴谱,但至今均已亡佚,部分琴曲则保留于明代《神奇秘谱》《西麓堂琴统》等谱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