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竹笛演奏的音色把握知识要点伍国忠

  中国的竹笛,属于横吹的开管乐器。早在七千年前,我国就有了如同今天的六孔笛形的骨头制成的笛子。笛子艺术发展至今,涉足音乐领域十分广泛,如独奏、领奏、协奏、伴奏;京剧、粤剧、秦腔、…

「技巧」竹笛演奏的音色把握知识要点伍国忠

  中国的竹笛,属于横吹的开管乐器。早在七千年前,我国就有了如同今天的六孔笛形的骨头制成的笛子。笛子艺术发展至今,涉足音乐领域十分广泛,如独奏、领奏、协奏、伴奏;京剧、粤剧、秦腔、昆剧等戏曲音乐、民间音乐、流行音乐都离不开笛子。

  竹笛深受人们的喜爱,除了丰富多彩的演奏技巧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因为竹笛拥有明亮、清脆、婉转动听的优美音色,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何用笛子演奏出优美和谐的音色,对于笛子演奏者来说是最为关键的问题。下面就以作者演奏和教学的心得体会谈谈竹笛音色的把握。

  一、气息控制

  中国竹笛能够演奏高亢入云的强烈音调,又能演奏细如丝线的纤巧乐章。它能扬能抑,能刚能柔,或激昂慷慨,或如泣如诉。在技巧上,气息控制是赋予竹笛以艺术魅力的重要一环。

  要做到气息的自如控制,首先要有正确的呼吸作为支撑。竹笛演奏中的呼吸实际上是一紧一松的交替过程。吸气时横膈膜下沉,腹部向四周扩张,完成这个吸气动作后,需要肌肉的紧张来维持这个扩张的吸气状态。然后呼气,主要是靠腹肌的力量把肺内的气体压出来。要使气体有控制地呼出,呼气肌肉群(主要是腹肌)和吸气肌肉群(主要是横膈膜)就要相互对抗,即腹肌收紧,力量向上,横膈膜下沉,力量向下。此时,胸腔保持坚定,腹部缓慢内收,横膈膜缓慢上升。这一个对抗过程肌肉是紧张的,到气息差不多用完的时候,就需要吸气,这时呼气肌肉群(腹肌)突然放松,对抗的力量消失,横膈膜瞬间下沉,马上恢复为吸气的状态。因此胸腔的空间再次变大,大气压就把空气从口压进了肺里,这就是气息控制中呼吸的全过程。

  更准确的来说,吸气不是一个主动的的过程,它是一个肌肉紧张后的放松动作,气体是随着这个放松动作自然地被吸进肺里的。放松动作完成后,又进入呼气肌肉群和吸气肌肉群的紧张对抗运作。两组肌肉群的力量对比是气息控制的关键当口风需急的时候,呼气肌肉群的力量应减弱。由于呼气肌肉群和吸气肌肉群形成的不同的力量对比,对肺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压力,就形成了缓急不同的气流了。

  呼气要呼得好,首先吸气要吸得好。怎么才能吸得深呢?横膈膜的弹性一定要好,在呼气肌肉群力量消失的一刹那,横膈膜下沉得越快越深,气就吸得越快越深。要想气呼得长,必须吸气肌肉群的力量要足,足以能够和呼气肌肉群形成一个长时间的稳定的对抗力量,这样才能将肺里贮存的气体根据乐段的需要来分配呼出气体的多少和缓急。也就是说,气息保持得稳定,才能够控制得好。所以,平时的练习和演奏中,应多注意对吸气肌肉群,尤其是横膈膜肌肉的锻炼。

  平时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来增强横膈膜的力量,例如“狗喘气”法。身体保持平正,放松,嘴微微张开,利用横膈膜的爆发力量很有弹性地把肺里的气体从嘴里压出来,每做完一次马上放松,恢复原来的状态,紧接着下一次横膈腊的弹动。这种横膜连续跳动的练习,对于增强它的弹性和持久力是很有好处的。横膈膜肌肉的力量强了,就很容易能够体会到呼、吸肌肉力量对抗的感觉,进而把这种呼吸对抗气息控制的感觉运用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了。

  气息控制中,口风的缓急是由呼、吸两组肌肉的对抗控制的,而气流的粗细是由口风的出口“风门”控制的,而这个“门”的开关,即留出缝隙的大小出自于口劲。口劲就是风门周围肌肉对口风大小、松紧的控制力量。一般来说,吹奏中音区时,要求风门大小适宜,口风自然适中,给气不急不缓,平稳流畅。吹奏低音时,口劲较松,要求风门比中音区稍大,口风转缓,气流粗而有力,低音宽阔饱满。吹奏高音区时,口劲足,风门比中音区略小,口风较急,使气流细而集中,音色明亮圆润。口风的缓急,口劲的松紧和风门的大小在三个音区的变化中要做到自然流畅,没有痕迹,随着音乐作品的需要而变化,以达到最佳的音色效果。

  二、气流方向、口腔张缩及气波音

  竹笛的气流方向有下、中、上之分。气流向下,音高会降低;气流向上,音高会上升。在吹低音时,气流应向下;吹中、高音时,气流逐渐抬高。音越高,气流抬得越高,但要注意,气流再高,其中心点还是不能离开吹孔的外边缘。虽然不同音区,发音的气流方向有细微的差别,但是气流始终要被吹孔边缘切开才会发出声音。不同音区的音色的气流都会有最佳的切割角度,用耳朵去仔细分辨音色的变化,将会发现其既省力而音色极为透亮的切割点。巩固它成为一个良好的习惯,以确立日后灵巧的发音及优美的演奏音色。

  吹奏竹笛时的口劲、口风和风门的位置是随着音的高低相互配合,不断变化的。具体地说,吹低音时, 口风需粗而缓,气流方向应向里一些。随着频率的逐渐升高,口风、口劲、气流方向要朝着细、紧和向外的方向转变。所以,一定要找到平吹、缓吹、急吹、超吹等不同的口劲、口风和气流方向,以求得准确的发音及纯净结实的音色。在正常情况下,风门的位置是唇与吹孔成直角,但在需要的时候,这个角度是允许有所变化的。要演奏强烈的音调,就可以将风门向外一些,使唇与吹孔之间成为略大于直角的钝角,这样发音就更加响亮、结实。要演奏细腻的乐章,可以将风门向里一些,使唇与吹孔之间成为略小于直角的锐角,这样发音就比较净、柔和。调整气流的方向,能使演奏具有抑扬顿挫的美感,能够较深刻地表达人和乐曲的思想感情。

  另外,需特别指出的是,为了达到低、中、高音区的音准,吹出圆润的音色,除了掌握气息的流速和气流的方向外,还需得到口腔的配合。吹强音时,口腔应打开,吹弱音时,无论是低、中、高音,口腔都应收缩。在吹奏竹笛时, 口腔可以看作是一个加在笛子上的共鸣体,它也是可以伸缩调整的。气流在口腔中回旋再进入笛孔中,能够激发一种和谐的共鸣,同样能够起到美化笛子音色的作用,使音色更加有润泽度。

  音乐的优美动听,除了声音的色泽要漂亮之外,还需具备均匀的节律性。在竹笛演奏中,节律性的气波音,使笛音更富于表达乐曲音境的表现力,更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与想象。制造出这种“歌唱性气波音”与美声唱法同理,不是靠喉头的颤动而发出的,而是由横膈膜有节律的弹动而产生的。

  三、嘴形及贴笛膜

  吹奏笛子的嘴形与笛子发出的音色有直接的关系。同一支笛膜松紧程度一样的笛子,不同的嘴形吹出的音就截然不同。笛子是用气来吹奏的,所以首先要求做到呼和吸气的气路都要通畅,它包括吹气和吸气时劲部、喉部和口腔都要放松、打开,像平时打哈欠时那样,上下嘴唇对齐,使风门位于嘴唇中央,两颊和嘴角向风门中间收,使风门呈椭圆形(自我感觉是使风门成圆形)。上唇稍微靠前,使口风向下吹入轻轻靠在下唇正中的、约被下唇盖住四分之一的吹孔中,这样经胸腹肌肉的收缩,形成的气流通过打开的喉部、口腔及自我感觉圆形的风门中吹出。此外,要避免一些不正确的方法,如:将两嘴角向后收,将唇部肌肉向两边拉紧,使风门扁小窄长,同时引起口腔前后压缩,喉头紧张,有时还造成喉咙发响,这样吹出的气流是挤压、喷发、扁小的口风。

  对于竹笛音色的影响,除了气息、角度、嘴形等这些方面之外,笛膜的选贴,也是影响竹笛音色的重要因素。中国竹笛笛管上开孔贴膜,使其发音更加清脆、明亮,这是中国笛子的一大特点,其飘逸流畅的音色特质是其它吹管乐器所不能替代的。笛膜以芦苇膜为最好,不易破且伸缩性适中。芦苇膜是粘附在芦苇杆中的一层薄膜,较嫩的苇膜质薄,光亮有透明感,并有一定的伸缩力,笛膜贴上后,发音明亮结实。

  贴笛膜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笛膜贴得好坏直接影响到音色的好坏。一般来说,笛膜有两种贴法,一种是笛膜向左右两边拉出的皱纹同笛膜原有的纹路垂直,也与笛身的竹纹垂直,可称为“十字纹”;另一种是左右拉出的皱纹同笛膜原有的纹路平行,这种可称为“粗纹”。这两种笛膜的贴法使笛子发出来的音色是有所区别的。“十字纹”贴法所发出的笛音音色通常较松、透、亮、灵敏度高。而“粗纹”贴法笛子所发出的音色通常易发干、发木、灵敏度差。

  另外笛膜贴的松紧也要适当。太紧,发音细窄、呆滞、发木;太松,发音松散、发沙,甚至发不出声音。贴膜的松紧与笛膜厚薄、膜孔大小、笛管长短、粗细、演奏者呼气的缓急粗细,以及乐曲风格、速度、力度等有密切的关系。粘贴笛膜时注意手指一定要干净,不要把膜面弄湿,以免笛膜变质,影响音色、音量及灵敏度。只有把这些细致的工作做好了,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竹笛本身所拥有的优美音色。

  以上从竹笛演奏把握音色的多个角度,包括气息控制、气流方向、口腔张缩、嘴形及笛膜等方面分别作了阐述。在实际训练和吹奏中,要对每一项在基本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加以总体协调配合,才能吹出优美动听、浑厚圆润的笛音来。正确地理解以上几点含义,并在长期的训练和实践中配合运用,不但能吹出低、中、高不同音区的音高和音色来,还能使低、中、高不同音区的强弱转换得到完美的体现,在音色上真正做到运用自如的境界,随时能够根据乐曲的需要奏出所要求的音色效果。

作者: 乐器小编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2580866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