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料」论二胡作品的调与转调

  二胡是中国民族乐器中历史悠久、流行普遍并具有代表性的拉弦乐器。二胡自身的性能特点影响到作品对于调的选择以及转调的手法。为使作品获得更高的艺术性,并使创作更适于演奏,通常,作曲家…

「爆料」论二胡作品的调与转调

  二胡是中国民族乐器中历史悠久、流行普遍并具有代表性的拉弦乐器。二胡自身的性能特点影响到作品对于调的选择以及转调的手法。为使作品获得更高的艺术性,并使创作更适于演奏,通常,作曲家对作品调方面的设计会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作曲技术手段上的处理(含调性布局及转调手法),二是乐器性能及演奏技术的影响与制约。

  作曲技术手段上对于调关系的安排以及转调的处理,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作品各有不同的设计,其多样性和丰富程度非只言片语可以概括。以下则主要从结合乐器自身性能及其演奏技术出发,对二胡作品在调的选择与转调手法两方面进行论述,以获得对二胡作品演奏中调的理论更全面的认识。

  1、二胡作品适于演奏的调的选择

  二胡通过马尾弓毛与琴弦摩擦,使琴弦震动传入共鸣体而发声。因此,其发音绵长圆润,尤其擅长演奏抒情性的乐曲。二胡五度定弦d1-a1,音域d1-a3,较具表现力的音域在b1-d3,属中音乐器。其内弦柔和,外弦明亮,外弦在使用上更显频繁。古往今来,二胡演奏及教学一直采用首调体系,同一个唱名在二胡不同的调上有完全不同的音位和音高,其直接导致同一段旋律(首调)在不同的调上演奏产生完全不同的感受。因此调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各把位的指法与指距关系。

  <例1>《第三二胡狂想曲》片段

  上例为《第三二胡狂想曲》行板的主题,在G调上演奏,显得自然流畅、音区适宜,指法及空弦的位置安排也恰如其分,各方面均显示出其调选择上的科学性。若将该旋律移至A、C或其他调,则要么演奏时指法非常别扭,要么又因音区的不适宜而无法发挥二胡的音色,从而直接影响旋律的美感。

  可见,创作完成的旋律,期待最大限度的表现其最美的面貌及展现二胡最佳发挥的可能性,通过指法、音位、音区、旋律特点在各调的比对,找到最适合二胡表现及演奏的调是极其必要的。正如上例作者王建民在谈及创作时所说:“运用不同调性时,一定要考虑到此段落在二胡这件乐器本身最佳发挥的可能性,如果因将调性关系写得很复杂而影响了二胡的表现力,并使原本可能比较容易演奏的部分变得困难或在把位上不顺手,我宁可舍去这种做法。”

  2、二胡作品结合演奏技术的转调处理

  结构稍大的作品(含乐曲和艺术欣赏性较强的练习曲)一般不会呈单一调性。多个调之间的转换与连接可使乐段间产生一定情绪及色彩对比,对音乐结构、风格亦有着较大影响。结合演奏技术,可将二胡作品中经常使用的转调处理方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2.1空弦转调

  利用前一调的结束音或后一调的起始音是空弦,使演奏者较快的重新调整指距,迅速转入新调。可见下例:

  <例2>《天山风情》片段

  2.2直接更改唱名、调整指距转调

  运用这种方法转调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同一个音位(可能是同一音高,亦可能因泛音运用而高八度)既是前调的结束音,又是后调的开始音,转调时只需默念新调唱名,并相应的调整指距即可。当然,这种情况的转调有可能为便于后调指距关系的调整,作同音异指的处理;第二种是,相邻音级级进,指前调的结束音与后调的起始音音高仅相差一个音级,转调的做法和前一种大同小异,在同一把位内换指,并更改唱名、调整指距即可。

  <例3>《音乐会练习曲》片段

  <例4>《三门峡畅想曲》片段

  例3运用直接更改唱名的转调方法,前调在外弦二把位泛音虚奏与后调实奏在音高上相距八度,但实为同一音位,衔接自然流畅。例4属于这种转调方法的第二种情况,转调衔接处为同弦、同把位的邻近音位。

  2.3通过邻近把位的衔接进行转调

  这种转调与2.2的第二种情况有某些相近之处,不同在于,该方法中前后调的衔接处虽处于相邻音位,但分属相邻把位,需通过把位间的自然转换完成转调。

  <例5>《新婚别》片段

  上例从G调转至C调,转调处固定音高为级进关系,分属外弦一、二把位,无论其前后指法作何安排,均需通过换把完成此次转调。

  2.4利用同一把位内外弦转换进行转调

  这种转调操作也比较简单,前调的结束音与后调的起始音同属一个把位(可能是同一指位,也可能是邻近指位),却分属内外弦,这时只需换弦并调整指距即可。

  <例6>《转调与综合练习》片段

  该片段散板与其后旋律间的转调是内外弦换指转调的典范,通过外弦三指与内弦四指转换完成。

  2.5利用各调传统把位相对稳固的音位进行转调

  例如内外弦一把位音、外弦二把位一指音、三把位的空弦高八度泛音等(基本为调式的主属音),都是演奏者定把最为精准的音。在前后调衔接音区相距较远的情况下,如把后一调的起始音设在这些音位上,则能极大的方便演奏者快速的找准音位,从而轻松精确的转入新调。

  <例7>《红梅随想曲》片段

  上例中的转调均使用这种方法,使各调转换在较快的演奏速度中亦能天衣无缝。

  该转调方法也常与2.1结合运用。较常见的情况是前调结束音为空弦,后调的起始音高距离空弦较远,但在传统把位相对稳固的音位上,故而转调也极易操作。

  结语

  调是调性音乐作品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创作者对于其中调的选择与安排,无论是从作曲技术上精心设计,还是在乐器性能、演奏技术上仔细考量,真正的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希望作品最后呈现在听众面前时,能更加流畅、悦耳、完美!

  参考资料:

  1.王建民。源于民间根系传统——<第二二胡狂想曲>创作札记。人民音乐;2003(9):2-5

  2.王建民。第三二胡狂想曲。见:王建民著。王建民二胡作品选集。第1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50

  4.王建民。天山风情。见:许讲德主编。全国二胡考级作品集第四套(九-十级)。第1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59

  5.周耀锟。音乐会练习曲。见:许讲德主编。全国二胡考级作品合集(九-十级)。第1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2

  6.刘文金。三门峡畅想曲。见:杨长安主编。二胡独奏曲精选。第1版。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67

  7.张晓峰朱晓谷。新婚别。见:许讲德主编。全国二胡考级作品合集(十级)。第1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36

  8.刘长福。转调与综合练习。见:许讲德主编。全国二胡考级作品合集(十级)。第1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4

  9.吴厚元。红梅随想曲。见:许讲德主编。全国二胡考级作品集第一套(九-十级)。第2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79

  (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文/杨奕

作者: 乐器小编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2580866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