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演奏需要身体各部位的互相配合与协调,而且动作的完成必须达到下意识的程度,才能顺利地进行演奏。这在心理学上称为技能。
演奏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学习和练习两个过程。如何指导儿童运用科学的练习方法,提高练习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个演奏技巧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动作分解练习、动作配合练习和技巧应用练习三个阶段来完成。
学习一种技巧,首先要让学生通过练习逐个地、独立地掌握局部动作。在这个阶段,动作要由慢渐快地进行练习,尽量减少错误的发生次数,以便于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如果在练习中盲目追求速度,反复发生错误,就会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一旦形成了错误的习惯,纠正起来相当困难。
熟练地掌握了局部动作以后,就要进入动作配合练习阶段。这个阶段的练习也必须由浅入深地进行。要使两手动作准确、配合协调,并努力消除习惯性的多余动作,以利于提高速度。最终要求控制力、把握性、音质、音准等技术参数符合实际应用的需要。以上这两个阶段的练习一般需在练习曲上完成。
学会了技巧的演奏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经过技巧应用练习才能算真正地掌握了它。同一技巧在乐曲中的运用往往是多变的,所表现的内容也有所不同。这个阶段通常是结合乐曲或重点片断来进行练习的,要求达到技术上运用自如,能表现音乐内容的目的。
每次课老师布置的作业量要适当,要求要明确。下课前可让学生复述一遍作业的内容和要求。回课情况好的,应给予鼓励;回课不好的,要找一下原因,是作业量过多呢?还是没有掌握要领。如果是练习过少、贪玩等属于学生不努力的因素,应给予批评。
少年儿童在技巧的练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初期提高较快、中期经常反复、后期趋于停顿的现象。这是因为在初期分解动作比较简单,易于掌握,并且没有旧动型的干扰,所以提高较快。中期动作逐渐复杂,往往会顾此失彼,以致常常需要回过头来再进行一下分解动作的练习,所以反复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后期出现的停顿现象,心理学中称为“高原”现象,这种现象是在两种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是孩子的停滞因素在起作用,如:自我满足,旧动型的干扰,日久练习形成厌烦心理等等。这些需要教师对症下药,采取适当的措施。另一种是意味着“飞跃”的准备状态,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这时,教师的某些启示可能会成为“飞跃”的催化剂,促使“飞跃”的加快实现。
教学不仅是课堂上活动,还必须经常参与学生的练习过程,给练习以正确的指导,这样的教学才是完整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