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曲家 王立平 先生
“古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古老的艺术。古人说“四艺”,“琴棋书画”,第一位就是琴。而琴呢,可以说是比较小众的艺术。在古代,主要是文人士人在弹,用来表达某种政治理想和忧君怀国的这样一种感情。在开幕式上,听李祥霆老师介绍,五十年代全国的琴人有一百余人,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全国琴人约有七十万。可以说,现在是古琴艺术发展最繁花似锦的时代,是古琴文化真正得到弘扬的时代,而在这其中,各类古琴主题活动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的。
这次艺术展演是琴歌第一次出现在展演项目中,是开篇第一次。这52名琴歌参赛者对历史来说是“零的突破”,我们有幸亲历这次活动,见证这一历史,是很兴奋、很荣幸、很鼓舞的。”
——王立平
Q:请您谈谈对这次琴歌比赛及选手总体印象?
王:总的来说,这次琴歌艺术赛的质量可以说远超预期。首先是,种类多,有偏于古典的,也有现代新创作的,还有融合了戏曲因素的琴歌等等,整体水平很高。其次,热情高,参赛的选手都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而且很多都有新的尝试。有的选手五六岁、七八岁,但是有模有样,看得出对这个比赛很重视、很认真。另外,选手普遍水平较高,这一点出乎我们意料,有几个选手声音条件非常好,而且听得出受过训练,声音很讲究,乐曲的处理也很细腻、完整。
Q:请您点评一下这次表现优秀(或让您印象深刻)的选手
王:这次有几位参赛者表现很优秀,首先呢,声音很讲究,对乐曲的处理很细腻、很完整,而且和演奏相辅相成,表现力很强。比如有一位唱胡笳十八拍的选手(小编:是最后获得金奖的那位女选手吗?)对,她弹琴弹得非常好,比其他人一下子高一大截,声音条件也不错,而且感情很到位,有自己的特点。琴人在演唱琴歌的时候,是否理解作品,能不能唱出作品的特色,这一点很重要。琴歌的艺术表现有粗细之分,有文野之分。说到底,琴歌还是比较雅的艺术,要和古琴的特点相符合,不能相背离。还有一位唱《卧龙吟》的选手,印象也很深刻,唱得很好,有他自己的味道。乐为心声啊。
琴歌虽然是自弹自唱,但是不是不讲究技巧的,有的选手选的曲子不合适,有的是调不合适,这些都会影响表现力。提醒选手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题材,还有调子,善于表达自己的音乐所长,才能给人以美感,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每个好的琴歌作品肯定需要选手有细腻、细致的考虑,要不断去加工、打磨。
Q:请您谈谈这次琴歌艺术赛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吸取的经验或教训是?
王:下届比赛我们要约定一个原则标准,这也是我们几个评委普遍的意见。就是,琴歌演唱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首先必须是自弹自唱,这更符合“琴歌”这个概念。琴歌必须是结合古琴的艺术风格的,要保持古琴的艺术风貌和特点。这个很重要。这次有几个选手是一个人弹,一个人唱,这是“古琴伴奏演唱”,我认为不属于“琴歌”,另外还有用古琴伴奏唱戏曲的,这是“琴戏”,也不属于“琴歌”,所以下次我们要有一个约定。
Q:请您谈谈这次琴歌艺术赛,您觉得可以改进或者发展的方向?
王:这次比赛非常好,水平很高。不过我建议,我们的选手不一定要唱得像古人,每一门艺术在新时代有新的风貌,古琴和琴歌艺术也一样,可以有更多的借鉴。比如,琴歌演唱可以尝试融入“中国式的咏叹”,形成自己的特点,它有一定的即兴风格,每一次都不一样,可以有自己的情绪、自己的腔调,或是个性化的“华彩段”,喜欢琴歌的朋友们可以多做尝试,甚至从西方音乐里吸取营养,形成新特点或新创作。我们要鼓励创作和创新。我发现我们大多数的琴人唱的还是以前的古诗词,这不是不好,而是琴歌要发展,继承传统的同时能不能创新?比如现在的演唱,总感觉有些单调,弹的和唱的都是一个曲调,有没有可能增加副旋律、对答旋律,让音乐更加丰富,这需要我们的作曲家能关注琴歌,写出好的琴歌作品,同时我们的琴歌爱好者也要思考,能不能开拓新的表达方式和技巧,这需要今后的实践来一步一步走,现在我们开了一个好头,所以我一直和组委会强调,你们千万要把这件事继续做下去,路还很长,我们有这样好的规模,这么多琴歌爱好者,我们一定要团结起来,把这件事做得更好,使琴歌的发展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繁荣。
Q:请问您觉得好的琴歌艺术的演唱者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
王:天赋、训练、得法。
我很喜欢乔珊演唱的琴歌,她这个琴歌唱得有味道、关键是动人。首先呢,我觉得和她的努力分不开。我以前就听过她弹琴唱琴歌,还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后来再听到她弹古琴、唱琴歌,我吓了一跳,了不得,进步太大了。这说明她很聪明、在艺术追求上也很用功。另外呢,她的这个际遇很好,最早在中国音乐学院跟着王迪学古琴,基础很好,又是音乐科班出身,理论功底也扎实。后来和老关(乔珊的先生、著名作曲家关乃忠)在国外生活多年,在音乐上、生活上都开阔了眼界,吸取了中西方艺术的精髓,所以在艺术上一直进步。她的视角很广,心胸很广,见多识广,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她的先生关乃忠是作曲家,给她很好的指点。在今天的演出中,演奏里唯一有复调概念的,就是她弹的。一句弹完以后,她音乐的尾声和前面有呼应。我们现在很多琴歌,弹一个音唱一个音,再弹一个音再唱一个音,这极大地影响了它的表现力。乔珊的演奏和演唱,既有西方音乐的那种严格,比如旋律感、音乐的线条很好,又能从我们的传统艺术里吸取营养,做很多艺术上的新尝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Q:请问您觉得琴歌艺术未来发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王:艺术标准虽然人人不一,但是艺术之美绝对是有高下之分的,所以对比、探讨、提高很必要,经常举办一些雅集或是我们这种艺术展演十分必要,艺术是在对比中感受,在选择中提高,所以思考和探讨很重要,交流很重要。
琴歌发展的艺术水平和技巧,一定要进到更高的阶段。一门艺术的发展水平,一定是取决于它的精品所能呈现和代表的艺术水准。所以,我们的琴人要有志气、有决心,要倾注心血和才华,要打磨精品,要传承,要在作品上下功夫。没有在作品上做精细加工是不可能的。有精品,才能推动这个艺术的审美。这一方面,也需要我们行业内专家的力量,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聪明人多了总是各有高招,大家讨论,争论也不要紧;另方面,也需要我们的古琴爱好者、琴歌爱好者共同努力,大家投入热情和努力,好作品总会越来越多。这样才能推动我们的琴歌艺术向前走、向深走,带动整个艺术水准和修养提高,乃至精神风貌的变化。
参加这次活动,我有很多的感慨,很多的感动,很多的感想。我觉得这个古琴呐,从现在看人气很旺。这个社会太浮躁了,人心浮动,人们心里不静,古琴是可以给人安静的东西。琴棋书画都是给人安静的东西。所以,人心向善,人心向静,人们需要这种心灵的抚慰。
参加这次活动我就在想,现在的孩子们将超过所有的古人,从这些年轻人里,会诞生出中国最棒的古琴家。前人几乎没有从小学琴的,现在的孩子有这样好的条件,那如果等到这些孩子到四五十岁、五六十岁,又当如何?那时古琴弹的还是这些曲子吗?我觉得,古琴得往前走,我希望我们这代人,就算做不到往前,也要想到往前。
古琴之所以迷人,因为它美啊,美在哪儿?首先是声音美。可是,现在我们很多的琴,声音不够美,声音还不够理想,有演奏的问题,有琴的问题。我们的琴,很多的高音来说,是薄的,是窄的,是噪的。低音不够厚实,中音不够圆润,高音更不理想。当然有的是弹法,这是一方面。但很多是琴本身的声音问题。我觉得从声音来说,要越来越好。
第二个是作品问题,我大胆说一句,我觉得有很多古曲要重新整理。过去有个毛病,我们以前的曲谱节奏标得不细,所以大家都那么弹了。我是觉得,如果节奏变一点,结构变一点,有可能比原来更好听,更讲旋律线。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我们有些古曲还可以再加工加工,要请专业人士来做这件事。我特别地建议,琴人要和作曲家有一点结合,比如(简单的)不要唱和弹完全一致。今晚演出里,他们两个(注:乔珊、郑济民)的《葬花吟》有点不同的,就是两个声部,不是一个旋律,是有呼应的,这样就丰富多了,我听这个就感觉特别过瘾。我们在古琴创作方面,是一个极大的弱点。要更专业化,把我们的作品做得更好。
另外,我觉得有些作品还要特别讲旋律。我很高兴今天有很多乐迷朋友们都很喜欢《红楼梦》组曲。在我写《红楼梦》组曲的四年里,可以说“没有一天好日子过”。我就是希望旋律要写得好。所以我觉得,在古琴创作上,我们要让更多人着迷、上瘾,就要把这些作品写得再美一点。所以孩子们不能满足于今天这样,在古琴的演奏,在它的乐曲结构、乐曲表达、乐曲声音、乐曲旋律等,一定要让人们一听就喜欢。古琴在这方面还有很多事可做。
艺术永远有年轻人的天地。老人传承历史,他们是跨不过的一代;但是年轻人创造历史,他们总是可以绽放自己的光彩。未来,要靠你们年轻人,好好做。只要有一个好孩子还在这条路上坚持,我们都要扶持他。所以,我一直说,咱们千万要再往前走,再努力一点。我也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希望能给大家鼓鼓劲。
根据王立平老师访谈录音整理
采访/撰稿/编辑:蕙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