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近代风采琴心尚留存

  清末,由于战乱和社会形态的变迁以及自身的局限,古琴艺术一度濒于失传的危机。民国初年,在当时一些富商巨贾的推动下,全国相继进行了两次比较大的琴会。一次是1919年8月25日在苏州…

「百科」近代风采琴心尚留存

  清末,由于战乱和社会形态的变迁以及自身的局限,古琴艺术一度濒于失传的危机。民国初年,在当时一些富商巨贾的推动下,全国相继进行了两次比较大的琴会。一次是1919年8月25日在苏州举行的“怡园琴会”。怡园琴会之后,盐商周庆云、报界要人史量才等在上海“晨风庐”邀请各地琴家,召集了另一次规模更大的琴会,会期3天,讨论琴学相关问题。会上散发了周庆云主编的《琴史补》、《琴史续》、《琴书存目》等著作。

  1917年,康有为介绍当时诸城琴派的著名琴家王宾鲁(王燕卿)至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应校长江易园之邀传授琴艺,学有所成的仅徐卓(徐立荪)、邵森两人。“五四”以后,徐、邵门徒渐多,形成在近代琴坛很有影响的“梅庵琴派”。与此同时,1919年8月,北京大学正式成立了音乐研究会。当时,校长蔡元培先生聘请山东诸城琴派王露(王心葵)为古琴导师,但王露在到北大后的次年即因病去世,于是又请当时在北京的琴家杨宗稷(时百)为古琴教师。

  在1919年苏州怡园琴会之后的三五年中,全国部分大中城市相继成立了一些不同规模、形式的地区性琴会和琴社。如北京“岳云琴会”、长沙“愔愔琴社”、太原“元音琴社”、扬州“广陵琴社”等等。1936年,查阜西与苏州的李子昭、彭祉卿等,在上海与张子谦、沈草农、吴景略等组织成立了至今尚存的“今虞琴社”,编印出版了《今虞琴刊》,在近现代琴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40年代以后,战乱频繁,大量传世名琴、琴谱被毁于战火,琴家流离失所。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琴家依然在战乱中弹琴不辍。当时,查阜西、徐元白等琴家在重庆成立了“天风琴社”。1947年,由张伯驹、管平湖、汪孟舒等北京琴家发起成立了“北平琴学社”,此会即解放后北京古琴研究会的前身,至今尚存。

  1949年之后,由于社会制度的转变以及人文环境的变化,古琴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粹,在其后的20世纪下半叶却面临着比以往更多的危机和挑战。

  追古述今•今朝古琴

  当今社会,崇尚流行,古典在遗忘与缅怀中飘摇于世。琴事风流,时有凋零。“琴骨”铮铮,流传至今。古琴的今天,古琴的传承,古琴的未来,全赖广大琴人,琴学爱好者的不懈努力。

  今世似无怀琴人,其实琴心尚留存。莫道寂寞无人听,琴音如月荡心魂。

作者: 乐器小编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2580866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