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生长于亚洲,我国更是盛产竹子,因此,竹子不仅是制作生活器具的重要材料,更是制作乐器——特别是管乐器的重要材料。管乐器中最具我们民族特色的恐怕要算笛子了。笛子音色脆亮,是独奏、合奏和伴奏的重要乐器,少了它,我们的乐队就会逊色;但是竹笛少了膜,其音色也就大大逊色了。如今G调大笛与横箫和新笛的音调相同,主要差别就在于新笛和横箫没有膜孔。
笛子也称横笛,唐代名横吹,是没有笛膜的。唐代只有箫管上才有膜,宋元以后这膜就移至横笛上,而箫管就不再贴膜了,如今只有朝鲜箫才贴膜。
笛上虽然开有膜孔,但过去对膜孔也并不太考究,仅在吹孔与第六孔之间挖一圆孔,贴上笛膜(最先是竹膜)就是。首先注意膜孔的是上海的大同乐会。1932年10月,大同乐会主任郑觐文将旧时笛子的圆形膜孔,改为椭圆形,以增多笛膜的折纹,使音色更圆润,更易于控制。
笛子的音色,不仅取决于吹孔的形状和位置开挖得是否得当,以及管壁厚薄是否适当,笛膜的老嫩和膜孔的大小对音色的影响也不小。本文对笛膜之老嫩暂且不作讨论,只讨论膜孔。一般说,膜孔大,发音厚实(尤其是低音),膜孔小,发音则相对尖细,因此,膜孔是影响笛子音色的关键问题之一。
竹笛的音域局限为三组,如今一般只能吹出二组半。笛子音域增宽可是一件全方位的事,它包括吹孔的形状和大小、各音孔的恰当位置和指法组合,口风力度,以及膜孔的合适位置等。一般来说,膜孔的大小适中、位置略微接近吹孔一端,音域就宽,否则音域就窄。
此外还有个问题可能是多数人未曾注意的,那就是膜孔大小与笛膜松紧对音高的影响。一般来说,笛膜大家都欢喜用嫩的,因为笛膜嫩,发音脆亮,吹奏起来也省力。这就出现一个问题,膜孔越大,笛膜就越松,笛子的绝对音高就越低。因此,夏天笛膜可以贴得稍微宽松一点,因为夏天气温高,笛子的音偏高,借笛膜的宽松可以把音降低一点;相反,冬天笛膜应该贴得 紧一点,使笛音增高一点。如若不信,你可以试验:把笛膜贴得稍宽一点,吹奏过程中用手将笛膜捂上,使它不再振动。此时你会发现,笛子的音明显地高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