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周林生谈笛箫制作与维修方法

  中国笛箫历史悠久,据说可以追溯到八千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1987年2月11日《人民日报》以"骨笛销迹八千年,出土犹奏新旋律"为题,报道了这次考古发现:"记者在河南省文化厅举行…

「分享」周林生谈笛箫制作与维修方法

  中国笛箫历史悠久,据说可以追溯到八千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1987年2月11日《人民日报》以"骨笛销迹八千年,出土犹奏新旋律"为题,报道了这次考古发现:"记者在河南省文化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喜观一支距今约有8000年的骨笛,聆听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研所测音员用它吹奏的民间乐曲<小白菜>的录音 。这是我国考古工作者目前发现最早的乐器 。这支用猛禽骨制成的骨笛,长约20厘米,上有七个同规格音孔,在末孔上端另有一小孔 。骨笛呈浅土黄色,光泽明亮,形制固定,制作规范。经有关音乐家测试,具备音阶结构,至今仍能吹出旋律。

  在浙江河姆渡出土的已有七千多年历史的骨哨骨笛中,有一根非常珍贵的骨笛,它中指一般粗细,十厘米左右长,有一个横吹的吹孔,六个音孔。这和今天的六孔竹笛十分相似。

  我们的先人在八千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用原始简陋的工具,在坚硬的禽骨上挖制出同规格的音孔,而且制作规范,显示了无与伦比的精湛绝技。即便在今天,如果不依靠尖利的金属刀具,而仅用粗苯的石器骨器,试图在坚硬的禽骨上挖出同样规格的规范音孔来,也是不可思议的事。我们的祖先究竟用什么样的工具来挖孔的?这真是一个谜。

  今天所称谓的笛箫,通常指横吹的笛和竖吹的箫。制作笛箫,按工艺流程大致分为选材、制坯、定调划线、开孔调音、涂饰等几方面。

  一、选竹

  可用以制作笛箫的材料很多。广义地说,只要是一定口径的管状物都可以。象金属管、木管、玉石管、骨管、塑料管等等。但最常用的还数竹子。

  适宜制笛箫的竹子很多,有苦竹、紫竹、淡竹、凤眼竹、湘妃竹、梅螺竹等。其中以苦竹与紫竹最常见。

  苦竹也叫伞柄竹、青蛇枝。笋苦不能食。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及福建等地。在浙江省的安吉、余杭一带山区,又称其为笛竹,是制笛的理想竹材。

  紫竹也叫黑竹、墨竹、观音竹。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在安徽、江西,农民赴婚宴时,常有送紫竹的习俗,取“送子”之贺意。

  挑选优质而合乎制作要求的老竹,是制笛的关键之一。一般选用三到五年竹龄的竹子。判断竹子的老嫩,一般可从竹子的外表进行观察。嫩竹子,受光照时间短,竹皮翠绿,竹身无光泽,竹节毛涩,节纹粗。尤其是幼竹,还可以在竹根处找到蜕落的竹箬。老竹子,光照时间长,竹皮青里泛黄,甚至透红,竹身光亮,节纹细。另外,从竹叶的颜色上也可以识别竹子的老嫩。嫩竹的竹叶,翠绿欲滴。而老竹子的叶呈暗绿色,甚至带有枯黄。

  竹材的砍伐在每年的冬季。俗称砍腊竹。此时,竹材含水率较低,也不易虫蛀。根据制作要求,挑选直径大体为2到3厘米,节距适中,竹身圆整、均匀的老竹。砍伐后沿竹节处截断,剔除根部几节太厚且节距太短的,及梢枝几节太薄又有水沟分枝的。一株竹,可用于制笛的只有五节左右。有经验者往往选长度刚好够得上开吹孔、需要接笛头的那一到二节料。其它几节,虽然节距较长,干燥后往往手感就差。竹子经过干燥、加工以后,直径一般会减小1到2毫米。因此,假如D调曲笛外径要求在25毫米左右的话,那么就要挑选26毫米的竹材。

  紫竹一般选乌黑光亮或附有白霜、青苔的老竹。有一种皮色象黄鳝一样的(叫黄鳝竹),及一种皮色黄里带有粒粒黑点的(叫芝麻竹),都是紫竹中的上品。笔者曾觅到一支盘龙紫竹,十分罕见。是青藤盘绕在紫竹上,经长期光照形成一圈一圈的自然紫色,煞是好看。制成箫后,让朋友给“抢夺”去了。紫竹从根部起,到有水沟分枝处截断,留取约有120厘米左右的一段。

  砍伐下来的鲜竹,又称活竹。不能马上用于制作。至少要存放一年以上,进行自然干燥。存放期要注意防雨、防晒、防风、防霉。习惯上将竹料分为低音笛料(三孔为F、G、A、bB等)、曲笛料(C、D、E等)、梆笛料(F、G、A等)、小笛料(bB、C、D等)几种。箫分为洞箫料、琴箫料(调名一样,粗细有别)。

  制作前,挑选合适的好料是十分重要的。所谓好料,是指比重大、手感好的料,再就是粗细、厚薄、长度、圆度符合要求。如果是紫竹,还好考虑颜色、花纹、节距等。对于制作者来说,能挑选到理想的好竹,是非常愉悦的事。即便搞得浑身汗尘,也无所谓。因为一件好的笛箫的诞生,是从一份好的材料开始的。

  二、制坯

  挑选了合适的好料之后,接下来就要制坯。制坯分烘撬、铰尾节、清洁内膛、刨皮、磨光、接尾等。

  首先是烘烤与撬竹。这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除工具特殊外,还要有较长时期的实践。烘烤的目的,除了便于加工撬直外,还具有将竹内水浆烤干,使竹质更结实的作用。火候的掌握,不但对颜色外观有关,更主要对今后制成的笛箫音质有关。

  在撬直加工中,有经验的师傅还能将不太圆的竹子撬园。烘撬的工序至少重复二遍以上。有些竹子性子"倔",撬直放置几天后,又弯了,工人称之为"醒过来了",还须再行加工,直至把它"撬服贴"。有意思的是,"强头倔脑"的竹子,往往是好竹子,撬直过程中更容易撬裂。

  在制作过程中,有局部复弯的地方,还须随时在酒精灯下小心地局部烘烤,进行撬直。撬直后,要用冷水冷结,才不易复弯。

  用"纠枉过正"来比喻撬竹,是十分适当的,有经验的工人,往往将竹子略撬过头,这样,日后复弯时,正好处于笔直的状态中。所以,对竹子的性能要有所了解。开了孔的竹子再复弯时,一般就不再烘撬,以免造成豁裂。

  撬直后的竹子,白竹(苦竹)要将头部节截去,长度以合适为宜,长度不够的,还须接尾。尾部节通常保留,用刀铰通、锉平。将竹皮刨去,打磨光洁,去除内膛垃圾。

  近来,有保留竹皮的作法,因竹皮坚硬,不易裂,而且竹纹美观,观赏性强,制成笛子后,自有一种古朴天然的韵味。

  紫竹本身相当美观,不必刨皮,但须将内膛竹节铲平、磨光。将多余的部分截去。如果做箫,吹口一端保留节盖。保留九个节子,俗称九节箫。民间有八拳九节的说法。有些紫竹九节偏长了,就截去一节,成八节,也无妨。做紫竹笛,一般保留六个节子。

  三、定调

  完成了制坯工艺后,就进入定调,划线工序。

  首先是划吹口位置。吹口的位置,须由做什么调来决定,尽管在选料时,已初步决定制何调。但是,经过烘烤,去皮,磨光后,情况会有所变化,原来打算做的调子,有可能会觉得不妥,需要重新斟酌。

  决定一支料做何调最合适,一要考虑内径,厚度是否合适。二要考虑长度够不够。每种调都有它自身合适的条件。尽管由于要求不同,会有差异,但差异不会很大。适宜制G调的,假如制成F调或者A调,就不会理想。经验不足的,常常为定错调,开错吹口位置,浪费一支好料而懊恼不已。

  除了调的因素外,还要从竹子的扁、圆情况考虑。箫的吹口,通常开在扁的部位,笛子相反,开在侧的部位,故有“侧笛扁箫”的说法。左右手执笛也不相同,等等。这些因素虽然是细微的,但不良的吹口角度,会影响演奏。

  如果是紫竹,还要考虑竹节的凹凸,音孔与竹节的安排,甚至颜色,花纹等因素。在满足吹口合理位置的前提下,尽量将竹节凸起的一面,安排在开孔的背面,同时,尽量将漂亮颜色,花纹的一面安排在开孔面。竹节与孔要安排妥,孔尽量避开节,尤其是膜孔,不能安排在节上。

  总之,笛箫定调,吹口的定位是很仔细的事,需要从多方面权衡。开错吹口位置,就如“吃错药”那样。因此,即便是老资格的制作家,在定调,划吹口位置时,也会反复思量,不轻易下手。说吹口定位犹如给笛箫定终身,一点也不夸张。

  给笛箫吹口定位时,实际上以将该笛箫的基音长度和尾长都考虑进去了。笛尾一般为基音长度的五分之一左右。太长或太短,都会影响音质。

  笛子的内径,是制作上非常关注的事,在内径计算公式上,乐器界前辈刘鹤云先生提出按2开18次方的方法,结合深资理论家屠式璠先生将刘先生的D调笛内径改为1.7CM后,按公比计算,各个调的内径基本上都是很合适的。

  挖孔时,吹口可暂时小一点,留下以后调整的余地。吹口的大小,形状要根据音准、音色、音量的需要有所变动,不可刻板。

  笛塞的位置,以笛子能准确发出泛音列为好,不适当的笛塞和位置会影响笛子的音质。笛子的内径要测量精确,还可以通过观测内径的圆整度来修正,为基音的定位提供参考。

  各调笛的基音长度,可用“三分损益法”求出,也可用2的12次方的公比求得,这和实际制作情况是相似的。

  箫的内径可参考向上五度笛的内径。如果是琴箫的话内径还可以小点,这样,和古琴声很协调。箫的基音长度可参考同度的笛,如要准确求出箫的基音长度,还可以用“二次定调法”求得。二次定调法是我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的,准确率几乎是百分之百,我传给董雪华、黄卫东了。

  笛子的基音长度也可用“二次定调法”求得。在实际生产中,做几套适合各种气温,有几种直径规格的笛箫“样子”。根据竹子的情况,对照不同的样子,进行基音的定位,是很实用的。赵松庭先生著的《横笛频率计算与应用》对笛子的制作很有帮助。

  确定了基音位置后,按经验划出笛子尾部的二个前出音孔。箫的二个‘辅助音孔’在基音孔下方约2公分处。这些孔虽无音频要求,但对高音有密切关系,假如超吹高音有障碍,经常就是调整该二孔的大小,孔距,或者调整尾巴的长短。

  笛箫的按音孔尺寸,是依据吹口中心到基音的直线长度,按一定的比例而成。

  有关笛箫音律的问题,近代音乐巨擘郑觐文、杨荫浏、郑玉荪、赵松庭先生等,都作过很深的研究,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理论。杨荫浏先生亲自做过几百次实验。他在1947年写的《谈笛音》以及其它有关笛箫的论文中,对笛箫的指作,特别是笛律问题,作过很深的探索。七十年代后,他抱病写的《管律辩》、《三律考》二文,是他毕生研究中国乐律的总结。对笛箫的制作,有很深的指导意义。

  在生产中,还有用“划线板”这种工具定孔位的。划线板是根据比例的原理,在操作时根据不同的情况,用“升降”的手法来划定孔位的。上海制笛最早运用划线板的,据说有丁富元、章产明先生。后来,上海、苏州的民族乐器厂也相继在笛箫生产中运用了这种工具,铜岭桥的许多笛箫厂也用这种工具。生产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很实用,高效率的工具。至于是何人发明的,则无从考证了。

  四、开孔校音

  笛箫各音孔位置确定后,接下来就是钻孔。选择大小合适的三棱钻或梅花钻。虽然现在有挖孔机,但掌握一手精湛的挖孔技术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功夫。挖孔的刀法分二种,流传在苏州、上海,以及近年来的铜岭桥制笛,是用握刀法,其他的制笛都是捏刀法。二种刀法,挖孔手法不同,刀的形状也不同。苏州、上海、铜岭桥是属于同一制笛流派,有着清晰的师承体系。这个流派为近代中国制笛最有影响、最有实力。近代许多有声望的制笛名家,像周来有、徐六四、常敦明、陈建平、邹叙生、周筱楠、贾耀良、王益亮、周林生、沈珏青、杨连根、赵景国以及董雪华、黄卫东等都是出自该流派。

  挖孔应与校音同步,根据孔的情况,有目的地去挖孔。这样才能有效地调整音准与音质。音孔挖好后,还要对笛箫整体的声音进行仔细的调试。

  “音频仪”的使用,大大方便了调音。但不要吹一下音,对一下仪器,这样不容易调准音。一般地说,音频仪可用于调试基音的高低。笛箫的整体音准,仍需要依靠正确的吹奏和灵敏的耳朵去鉴别。因此,吹奏与听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五、涂饰

  完成挖孔调音后,就可以进入油漆涂饰的阶段了。紫竹笛箫相对简便,只要截去多余的竹子部分,涂饰内膛,镶上骨饰,抛光外表,刻上诗词、调名、署名,包装后大功告成。

  白竹笛还要进行接坯、上底漆、扎线、涮漆等。低音笛、曲笛等几乎都需要接上一截头部,俗称“接坯”。有些在制坯时,还需接上尾部。

  接坯要选择竹材的外径、颜色、花纹、园度等和所接的笛子相似。接尾还要考虑内径,厚度一致。无论是接头还是接尾,都要安排在扎线的部位。这样,扎上线,涮上漆后就看不出镶接的地方了。接头可选厚点的材料,顶端和尾端粗细不能太悬殊,否则,大头小尾不好看。整枝笛以膜孔为中心,能平衡为宜。总之,符合牢固,平衡,美观的要求即可。

  接坯要用强度牢的胶水。上胶时,要将笛头笛身胶直、不能歪。冬天还要掌握温度和胶水干固的时间关系。胶水干固后,可将接口处打磨平整,然后进行涂饰内膛和外层底漆的工艺。

  从音质考虑,内膛除了要求光洁外,还需要有一定的硬度与“阻尼”要求。有一种叫“铁心竹”的,内膛坚硬,发音很好,很受欢迎。在内膛使用的涂料,一般有虫胶液、硝基漆、生漆等。在内膛,笛塞面上、缝隙,以及所有音孔壁处,都涂饰一下。在此前,还可在所有孔壁上滴灌“502”胶水,这对防裂,很有作用。经过内膛,音孔涂饰后的笛箫,其共振明显改善,气到音出,手指处有麻颤的感觉,演奏家称之为“很通”。

作者: 乐器小编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2580866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