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提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劳动者素质的高低日益成为经济发展,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教育。而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证明,音乐教育在人的素质的完善和提高过程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现代学校要培养高素质人材;光靠传统的音乐教学已经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了。于是,我们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把笛子引入课堂,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笛子普及教育。
二、依据
为什么把笛子作为进课堂的乐器呢?我们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第一:笛子是我国的民族乐器,有利于学生了解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第二:笛子有固定的音高,简单易学。第三:笛子物美价廉,适合学生家庭经济的承受能力。第四:近代脑科学研究表明:“婴儿刚刚出生时,大脑由一团神经元组成,它们都等待着交织成心灵复杂的图画……”。不断地刺激这些神经元,就会使之接成大脑电路系统。每一种神经联系都有它的最佳期。而3—10岁儿童是开启窗口的最佳期。笛子演奏有手指运动,十指连心,左右手指运动能促进学生左右半脑的均衡发展,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特别是著名笛子教育家许国屏老师潜心研究的“多功能笛子”,造型别致,携带方便,可以不贴笛膜,且能演奏出竖笛、横笛、萧等三种不同音色,更为我们的器乐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具。
三、实践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我们安排一年级学生学吹竖笛,二年级学生在巩固竖笛吹奏的基础上开始学吹横笛。
在教学中,我们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每周一节笛子兴趣课、一次笛子演奏升旗仪式、每天中午10分钟的笛子吹奏练习。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要求每人学会笛子吹奏技能的基础上,组织演奏技能较好的学生参加上海音乐学院的笛子考级活动。并探索了一条笛子共振教学的路子。
1.教师与学生共振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当然主体。这决定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合而成为活动的统一主体并发生共振。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尽心尽力教会学生吹奏竖笛的基本技能,还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学生每学会一首短曲,哪怕只是一句练习曲,老师就在曲旁敲一个奖字,满10个奖字奖给学生一本本子。尽管有的学生刚开始的笛声较难听,但教师仍不断为学生加油鼓劲。老师和学生互勉的口号是:只要努力,一定成功!万是开头难!当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时,他们会越吹越有劲,越吹越好听。
2.学校与家庭共振
笛子吹奏是一门技能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大量的练习时间。教师一方面组织学生在学校里利用课间或午间进行吹奏练习。另一方面,多次通过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动员和有关方面的辅导。还通过家访和联系手册向家长及时通报其子女的学习现状。从而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于是,学校和家庭双管齐下,学生的吹奏能力提高较快,困难学生不断减少。一些家长事后深有感触地说:“开始,确实对孩子难听的笛声讨厌而不让吹,大大挫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听了老师的讲话后,我们照着做,想不到现在孩子真的越吹越有劲,已经得了好多奖,吹得还蛮好听的。”有一位原来哭着告诉老师家长反对他在家练习笛子的学生,不久却高兴地告诉老师,他妈妈让他好好地练习,准备参加妈妈单位里组织的“六一”儿童节联欢会。
3.学生与学生共振
竖笛吹奏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吹奏、指法、气息控制等基本技巧,还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节奏、识谱、音准等诸多的能力。由于学生个体具备这些能力的差异较大,况且,仅靠老师一个人带教近百位甚至几百位学生,纵有三头六臂也顾不过来。于是,老师就帮助学生结好对子,让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吹奏练习。课余时间,同学们经常二个一对、三个一簇地进行帮教活动。久而久之,那些好学生在充当小老师的过程中,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那些困难学生在好学生的帮助下,从不会吹到会吹,又从会吹到吹得较好。同学们在互帮互学中感受到了各自的价值,不仅增强了吹好笛子的自信心,也增强了学生间的友谊。
4.竖笛教学与队活动共振
毕竟是低年级的小朋友,好玩,缺少练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让他们对吹奏笛子有一种自觉行为,结合少先队的争章活动,借助班主任的积极配合,把“苗苗”、“歌舞”、“游戏”、“好朋友”等章的部分发放权争取了过来。每吹出一首新曲,就奖励一个“苗苗”章。哪个好学生帮助困难学生取得较大的进步就奖励一个“好朋友”章。儿童的好胜心和荣誉感,促使学生们非常重视每次的新歌学习。每当学会一首新歌后,学生们会很自觉地要我为其标出唱名,并认真练习,然后主动找我要求吹奏。他们还主动帮教和督促困难学生,好学和互帮互学在学生中间蔚然成风。
四、成效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音乐乃是一种使人迷恋善良和人道精神的最奇妙最精细的手段。几年的笛子普及教育对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和多元潜能的开发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先后参加过街道的精神文明建设演出;上海市儿童艺术剧院组织的迎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外滩民族音乐会、人民广场升旗仪式、上海市第二届国际儿童文化艺术节大剧院二千笛大型演出;为民服务队员也经常带着笛子走进敬老院,把爱献给孤寡老人;每周一全场国歌演奏升旗仪式更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笛子普及教育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一次《国歌演奏比赛》活动中,“当雄壮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国歌》一遍遍奏起,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爱国热情油然而生”五(3)的朗诵语表达了学生们通过这次活动的真实心声。一次次大型少先队活动中,《我的中国心》、《欢乐颂》、《瑶族舞曲》、吹起笛子跳起舞》等全场演奏节目,那悠扬美妙的笛声似点点春雨,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由于笛子普及教育,也大大促进了学校的艺术教育。学校的合唱队、舞蹈队连连在学区、新区比赛中获奖。笛子普及教育更促进了音乐教学,大大缩短了新歌的学习时间,从而为课堂的拓展活动嬴得了时间。经过几年的考级,共有数百人次获得了上海市音乐学院二至六级的竖、横笛考级证书。通过考级,不仅提高了演奏技巧,还磨练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更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五、思考与研究
人类文化研究表明: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性格的具体化。她的内涵蕴涵着保持民族形象的强大凝聚力,她给予每个社会成员以强烈的情感体验。笛子普及教育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不能当作学校教育的点缀品。我们要把她提升到民族精神的培育上和笛文化的研究、传播上。引导孩子们去研究、了解笛子这一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渊源的历史,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因此,从上学期开始,我们开展了笛文化一系列活动:布置笛文化版面宣传;观看许国屏老师的动人事迹碟片;开展《国歌》笛子演奏比赛;每周举行全场齐奏《国歌》的升旗仪式……
我们还将不断深化笛文化内涵,开展笛子普及教育特有的如:开发智能、培养情感、锻炼体能、萌发创造性、塑造社会性等多种功能的课题研究,为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