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送公粮》是顾武祥和孟津津创作于七十年代的一首著名二胡曲,它以优美流畅的曲调,生动地描写了在粮食丰收之年,农民们喜气洋洋地运送公粮时的欢乐场面。
乐曲由引子、A段、B段、华彩、再现和尾声组成,是典型的复三部曲式结构。
引子情绪欢快、起音果断,第1、2小节要以短促、有力的保持音来奏出,注意装饰音不可过长,其奏法是:先将一、二指同时按于弦上,在弓子运动的瞬间,二指迅速地一放即按,使装饰音只是轻轻一透而已。第3小节第一个“6”音也应带有“5”的装饰音,并突弱,以便于第3、4小节音型的渐强进行;这两小节中的装饰音应以上述的同样方法来演奏。第5、6小节的十六分音符下行乐句,力度上要稍有渐弱,音符的时值要奏得准确、均匀,发音要清晰,富有颗粒性;旋律中的四个“3”音,除了最后一个用内弦三指外,前三个均要用外弦空弦来演奏,以保证乐句的明亮度。
经过伴奏扬琴两小节的间奏以后,二胡于第9小节进入乐曲的主题呈示段。这一乐段的主体是由竖线条旋律组成的,音乐中充满了挑担号子的律动感,因此在演奏时运弓要稍稍跳跃些,不要将曲调奏得过于“粘连”,尤其是第9、10小节第二拍的连断弓,以及第26小节的“ 6 6 │”等,发音都要格外地短促,与顿音相似。第13小节的“3.5 6 6”和第15小节的“2.3 5 5”要用切分弓来演奏。切分音与切分弓在节拍重音上是有区别的,切分音的节拍重音在中间时值较长的音符上,而切分弓的重音却在两头时值较短的音符上。因为一弓内所奏音符时值越短,相对来讲每一时值单位所用的弓段就越长,也就比较容易奏出重音来。在作曲家设计弓法时,就是为了某种律动的需要,有意用切分弓来突出两端音符的节拍重音。为了使旋律更富有动感,在上述两小节的最后半拍还可以加一个前倚音来作为装饰。第19、20小节是这段旋律中的“眼”,其线条较为连贯,发音柔和,左手的滑音也比较圆润,与呈示段的主体形成对比;这两小节在演奏中心里要有挑担时“嗨哟!嗨哟!”的律动感,除了左手的滑音以外,右手还要作忽强忽弱式的运行,以逼真地描绘出农民们肩挑扁担送公粮的生动情景。第23小节第一拍的“6”音可以加一个“7”的前倚音,第二拍后半拍的“5”音最好用回滑7音来作装饰,这样演奏比较活泼、俏皮,效果较好。当乐曲奏至第26小节后,需从第9小节开始将主题的呈示段整段反复演奏一次,继而再进入富有歌唱性的乐曲中段。
乐曲的中段是由富有歌唱性的横线条旋律构成的,其情绪愉悦,曲调舒展,运弓宽阔,音色甜美。在演奏时尤其要注意旋律线条的连贯,换把过程中可略带滑音,换弓时也要充分利用手腕的缓冲作用,来尽量减少换把与换弓的痕迹。这个段落的结构非常规整,基本上是由两个乐段所组成的。第一个乐段共四个乐句,每句四小节,具有古典诗词中五言绝句般的规整性;第二个乐段共八个乐句,每句也是四小节,(第78小节延长,应视同两小节),又如同一首五言律诗。分句时,既要注意气息的正确运用,又要保持旋律的连贯。为了做到这一点,在句尾的长音发出后,要及时地放松,将气息放下,弓子依靠惯性继续运行,至下句的句头音奏出前的瞬间再提气,并于准确的节拍点上进入下一个乐句。这样有张有驰,有松有紧,既做到分句清晰,又保持自然流畅,没有人为换句的断痕。第34小节“3”音的前后可以各加上一个慢滑的“5”音来作为装饰,其实际效果为“ 5 3 5”;同样在第46小节第二拍的“3”音前,也可以加一个“5”的装饰音,以使旋律更加柔美、动听。第60和61小节第二拍后半拍的“6”音是这个段落中的“眼”,要奏得短促、跳跃,富有情趣。第68小节至71小节是乐曲中段的高潮乐句,要奏得挺拔、饱满,具有一定的力度。第76小节起速度要渐慢,在柔美、亲切的尾句中结束中段的演奏。
第79小节是乐曲的华彩乐段,开始强奏的“ 6 65 6 – ”生动地描述队首的领队一声吆喝:“休息啦──!”接着弱奏的“ 6 65 6 – ”则描写了远处山谷或队尾的回声,可见送粮队伍之长,如同一条“神龙”,见首而不见尾。由高音区下行的“ 56 53 23 21 61 65 3 3 – ”这一乐句,节奏要自由些,可慢起渐快,在力度上要由弱渐强,到最后的长音“3”再弱下来,泛音要奏得遥远而透明,整个乐句有一种“从远景逐渐地拉成近景,再切出全景”的镜头感。经过一个小小的气口间歇后,是一串由十六分音符组成的长句,演奏时要由慢渐快,慢起时要从容,不要急促,十六分音符要奏得均匀而富有颗粒性,换把与跳把时请注意音准,并且不可带有滑音,到句尾“ 6 6 5 – ”突慢、突弱。下一句“ 6 5 3565 3565 3565 3565 1 3 2 – ”也要慢起渐快,在弓法上可处理成两个音一弓,而且每弓之间要断开,奏成一问(65)一答(35)的形式,句尾的“ 1 3 2 – ”要奏得从容、圆滑,与下句“2.356 6532│ 1.2 3 5│ 6 – │” 之间可不停顿。进入2/4拍的第一小节在节奏上虽然仍自由延长,但心中一定要先现再现段的速度和律动感觉,以便胸有成竹地进入再现乐段。此外,在伴奏过门的起拍前,应利用气口的停顿,与伴奏乐器形成一个默契,以达到起音整齐的目的。
乐曲的再现段从第81小节开始,其情绪热烈,速度较快,描述了送粮队伍经过一番休整后,以更饱满的姿态重新踏上征途。主题再现时,第一遍在旋律和奏法上均与呈示段相同,第二遍则以加花变奏的形式出现。这一段在弓向上我认为以拉弓开始较为合理,当然不排除演奏者个人的习惯奏法。前四小节的第二拍,都可用八度的跳进,奏成“ 6765 66│6765 66│6356 11│1165 33│”;后面的十六分音符力度不必过强,要奏得轻巧、清晰,富有颗粒性;为了便于演奏,要注意两点:一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换弦,事先设计好“3”音的用弦,一经设定,则不要轻易改动。二是在各乐句的句头处设一轻巧的重音,以利于两手的精确配合。此外,还应根据旋律线条的进行做出相应的强弱起伏来。
乐曲的尾声段从第119小节开始,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送粮队伍的几个侧面镜头。第119至130小节是两个排比式的乐句,按常规的处理方法后句在力度、语气等方面应略向上提一个层次,但我们也可将后句处理成远镜头的感觉,这就需要依靠演奏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使乐曲的演奏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这两句中的“ 63 53│63 53│”和“26 16│26 16│”都含有挑担时“嗨哟!嗨哟!”号子的律动,在演奏中要力求形象、逼真。第131至134这四小节要奏出一问一答的感觉,如:┌问句┐┌答句┐┌问句┐┌答句┐… …
“ 332 12│632 12│332 12│632 12│”第135小节开始的一长串十六分音符乐句除了要求音符清晰、时值均匀外,在力度上还要有明显的强弱起伏,比较规范的处理是:第135至138小节弱起渐强;第139小节在“5”的重音后两小节渐弱;第141小节起再两小节渐强;第143小节后即以渐弱来描写队伍的远去。在演奏第151小节以后的长音时,除了逐音渐弱外,心中还要保持“ XX XX│XX XX│”的节奏律动感。最后极弱的泛音“3”可无限延长,并渐弱至无声,形象地描绘了送粮的队伍渐渐地消失于遥远的地平线上,在非常深远的意境中结束全曲。
《喜送公粮》虽然是一首较为通俗的二胡作品,演奏的人很多,但在一位杰出的二胡演奏家手中,却能奏出不同凡响的效果。能将一首人人熟悉的二胡作品奏出一点新意来,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一位演奏者在处理乐曲方面的功底来。要将一首作品处理得具有独到之处,决非某些演奏者所采取的“反其道而行之”或追求怪异的音响等方法可以达到的,而必须做到“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以合理的布局、充分的铺垫,在关键之处“抖”出“包袱”(借用相声的术语),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