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听后感
“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伴随着委婉动人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孙双金老师宣布“下课!”可是,不仅是孩子们,在座的众多听课者们也沉浸在这动人的乐章里,不忍离去。
这是在“金陵之秋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精品课观摩活动”中孙双金老师执教《二泉映月》时出现的一个场景。师生缘何如此动情呢?让我们走进这节课。
乐曲:绵延不绝 渐入佳境
听孙双金老师的《二泉映月》一课后,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时常在脑中萦绕,挥之不去。我相信不仅是我一个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者都会永远记住这首曲子。那么,孙老师是用何“魔法”让这首曲子深入人们心灵的呢?
(一)
师:你对阿炳有些什么了解?
生:阿炳是一个盲人,而且他的身世很悲惨。
生:他的母亲在他四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
师:阿炳是个苦难的人,是一位民间音乐家,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他的《二泉映月》代表了阿炳的最高水平,你们想听吗?
(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全场屏息静气悉心聆听。)
这是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第一次在会场响起,带着课前对阿炳苦难身世的大致了解,孩子们开始走近《二泉映月》。可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
(播放《二泉映月》,大屏幕出示:)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选择一个画面,想象一下。
(《二泉映月》凄苦、悲哀的旋律回荡在礼堂。)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生:冬天……
生:夏天……
生:一天,阿炳生病了,发烧已经烧到了四十度……
这是《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第二次在会场响起,带着对阿炳身世的进一步了解,带着对阿炳苦难生活的想象,曲子扣动了在场每个人的心弦。
(三)
师:他深深的叹息,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他伤心的哭泣,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他激愤的倾诉,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他倔强的呐喊,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情感激越的)没有!一个对音乐充满热爱的阿炳,一个充满音乐天赋的阿炳,只能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
(播放《二泉映月》,乐声又一次响起在礼堂上空)
当二胡曲《二泉映月》第三次在会场响起的时候,人们听到的不仅仅是苦难,在悲凉的曲调中,抗争、呐喊的声音已经跳出了音符,我们听到了“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
师:《二泉映月》起初委婉连绵,随着乐曲的步步升高,进入了高潮,表达了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在尾声中舒缓起伏,恬静激荡。谁来读?
生:(伴乐)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学生读得全情投入,回肠荡气,字字掷地有声,读毕礼堂内教师热烈鼓掌。)
(五)
师: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二泉优美的月夜景色。
生:我听到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
师:(播放音乐)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课文,把感情投放进去。
四、五两次,当学生的朗读和着音乐在会场响起的时候,老师、学生、听课者与这首二胡名曲已经融为一体,此时的孙老师已经不是授课者,而是一位顶级的指挥家,指挥棒轻轻一挥,带着人们走进了音乐;此时的学生已不是学课文,而是在品味音乐,在乐曲声中深情地读着民间艺人阿炳的身世;此时的听课者,也不是在学习名师的讲课方法,他们忘记了笔记,融进了课堂,他们与课堂上的师生同喜同悲。
(六)
师:充满苦难人生的人太多了,度过凄惨人生的人太多了。但是有些人被苦难压倒了,在凄惨中潦倒了,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被小泽征尔跪的。小泽征尔跪的是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这种不屈的精神!小泽征尔说要跪下来听《二泉映月》。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去听《二泉映月》?
生:今天我们应该用心认认真真地去体会《二泉映月》。
师:用心,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的《二泉映月》。
(播放《二泉映月》。)
此时此刻,“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首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带着人们走进了阿炳的一生,走进了对人生的思索之中。余音绕梁,绵延不绝。
朗读:以情激情 一唱三叹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从何而发?孙双金老师在这节课上给了人们最好的诠释: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
阿炳,这位旧社会的民间盲人艺人,离今天的孩子是遥远的;《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对天真单纯的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但在孙双金老师的课上,他用自身丰富的情感引领学生在多次“一唱三叹”的朗读中,积淀了情感,走近了阿炳,走近了《二泉映月》。
片段1:
师:又一个中秋夜,阿炳来到了二泉边,他听到了什么呢?一起把最后一句话读读。
生:(齐读)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阿炳他听到了什么?(相机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生齐读: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生: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沉痛凄凉地)对啊,由于双目失明,阿炳再也看不到这美好的一切了。所以听着听着,渐渐的……
生:(接读:“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凄惨的琴声传遍了大街小巷!阿炳坐在二泉边,他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却听到了——“渐渐的”
生:(齐)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这个教学环节中,孙老师紧扣“叹息、哭泣、倾诉、呐喊”,饱含深情地反复引读回诵,步步为营,层层推进,在他的感染下,孩子们的情感逐渐与作者产生共鸣,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世界。
片段2:
师:他爱着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什么支撑他?
生:音乐。
师:当阿炳沉浸在茫茫的黑夜时,他拉起了动人的曲子,他仿佛看到什么?
生:仿佛就看到了二泉美丽的景色。
生:仿佛就看到了惠山树木葱茏。
生:仿佛看到为他日夜操劳的师父。
师:是音乐给了他光明,是音乐给了他美好的世界。当阿炳身患疾病浑身颤抖的时候,他拉起那动人的琴声。他仿佛感到了什么?
生:我认为阿炳仿佛感到了他的师傅就在他身边为他指导。
生:我觉得他已经感到了他正在过着幸福安定的生活。
师:当阿炳孤身一人在冰冷寂寞的小屋里,拉起了动人心弦的琴声,他仿佛感到什么?
生:他仿佛感到了寂寞已久的孤独慢慢地远离了他。
师:是音乐安慰他孤寂的心。
生:我想说是音乐让他不再孤独,他感到很多人在陪伴着他。
师:所以是什么支撑着他苦难的生活?读——“他爱……”
生: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师:再读。
生:(情感较为充沛)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师:再读
生:(情感饱满,读得酣畅淋漓)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师: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惠山的清泉,他爱照耀清泉的月光。是音乐带给了他光明,是音乐带给了他安定幸福,是音乐安抚他孤寂的心灵。
一个旧社会的盲人民间艺人靠什么战胜苦难的生活?靠什么度过坎坷的一生?靠什么创造出世界闻名的二胡曲?靠的是他的精神支柱——音乐。孙老师紧紧抓住“他爱着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这句话,用低沉的声音、精心设计的提示语,把孩子们一步步带入阿炳苦难的生活,感受着音乐对阿炳心灵的抚慰,一字字、一句句,将学生的情感引入高潮,师生的情感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于是饱含深情的朗读脱口而出,一声声,一遍遍,不是简单的朗读堆砌,而是来自天簌的深情地表白。
精神:随风入夜 润物无声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可见一篇文章负载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听了孙老师的课,我们感觉到:他不仅仅在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更是在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唤醒学生直面生活、品味生活,领悟生命的真谛。
师:小泽征尔认为应该怎么听《二泉映月》?
生:跪下来听。
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无比崇拜的时候才会朝他跪下。小泽征尔崇拜阿炳什么呢?他要跪阿炳什么精神呢?你说。
生:他要跪阿炳不怕苦难折磨。
生:我觉得他要跪阿炳这种目标专一,坚持不懈,而且写出这么美妙的音乐。
生:他要跪阿炳美丽的心灵和坎坷的经历。
师:他要跪坎坷的经历,凄惨的人生。他仅仅跪这吗?
生:他跪他勇敢的同病魔作斗争。
生:他跪的是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师板书:对命运的抗争)
生:(齐读〉对命运的抗争
生:他跪的是阿炳对光明的向往。(师板书:对光明的向往)
师:(充满激情地)充满苦难人生的人太多了,度过凄惨人生的人太多了。但是有些人被苦难压倒了,在凄惨中潦倒了,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被小泽征尔跪的。小泽征尔跪的是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这种不屈的精神!小泽征尔说要跪下来听《二泉映月》。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去听《二泉映月》?
生:今天我们应该用心认认真真地去体会《二泉映月》。
师:用心,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的《二泉映月》。(播放《二泉映月》。)
师:(在乐曲声中)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
多么发人深省的话语!我想:学了这节课以后,在孩子们以及所有听课者的心中的,《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现的不再仅仅是苦难,更有一种超越苦难,战胜苦难的精神动力。这是孙双金老师在孩子们的心中悄然播下的精神“种子”,这是对这首世界名曲的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