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附记:该文约写于1999年。
夸父音乐制作、风潮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发行的于红梅二胡发烧名曲一二辑《迷胡》、《天弦》面市一年多了,我是前不久才有幸耳闻。这张专集的特点我个人认为是一个“真”字,整套曲目听上去一气呵成,浑然天成。这正符合于红梅录制的初衷“虽然整个录音过程并非完美无暇,但却是非常真实的。而这份真实的情感,正是我渴望在音乐中传达给大家的,也希望大家能够感受并喜欢这份真实。”
于红梅,8岁开始学习二胡,师从著名二胡演奏家苏安国。1984年–1994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就读附中、本科,并被免试保送攻读硕士学位。现任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师,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演奏员。主要成就:《一枝花》一曲的精彩演奏在“泉城之秋”音乐会上获得嘉奖,并连续两届获山东省少年器乐比赛一等奖。大学期间以优异成绩连年获得学院设立的全优三好学生奖学金,沈心工奖学金,傅成贤奖学金。曾荣获首届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器乐观摩赛第一名,首届ART杯中国民族器乐国际比赛专业青年组第二名,台北二胡协奏曲大赛第二名。录制出版了《红梅随想曲》《中国传统器乐名家名曲》等四张个人演奏专辑激光唱片,摄制了音乐电视片《绽开的红梅–于红梅二胡演奏专辑》。在国内外成功地举办了多场个人独奏、协奏音乐会,在中国艺术节、香港国际电脑音乐节、澳门艺术节、日本仓敷国际音乐节、北京当代音乐周等国内外重大艺术节的演出中担任独奏,先后出访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台湾、澳门、朝鲜、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受到了广大艺术界人士的赞誉。
在于红梅二胡里所流淌的是一种年轻人的清新和自信。看她的照片,你会感觉到她是一个清秀纯真的女孩,没有岁月的沉重与创伤,却自然流露出一种真挚和关怀。听她的琴声,你会感到在新人辈出的潮流中,她是一位值得你认真品味的新秀。两张专集收录的都是二胡传统名曲,虽看不出她编排的匠心,却感受到她对传统的尊敬和对过去的关怀。在一味求新的当今时代,于红梅给我这类渐入中年的一代带来一种亲切的感受。
《阿美族舞曲》是周成龙根据高胜美的《杵歌》改编的,最初是闵惠芬出过盒带,此曲旋律粗犷奔放,很有高山族风格。闵惠芬的演奏泼辣老到,而于红梅的演奏则热情有度,体现的是一种年轻气质。快速奔放处她的运弓有一股说不出的韧劲,感觉非常理性。
《苏南小曲》是朱昌耀根据锡剧老潢调改编的一首小曲,曲调欢快明丽,十足江南风格。于红梅处理这首曲子非常干净,具有淳朴的乡土气息,而委婉秀丽的江南风格则略显不足。
《葡萄熟了》是周维创作的富有新疆维吾尔风格的一首二胡曲。于红梅的演奏或委婉抒情,或热情奔放,把人带到了神秘的天山脚下。那里有甜蜜的马奶子葡萄,有大眼睛的美丽姑娘……
《眉户调》是鲁日融根据陕西眉户戏唱腔改编的。《牧羊女》是曹元德创作的颇具新疆风格的一首小曲。
《喜唱丰收》是杨春林、许讲德创作的一首在五六十年代很流行的二胡曲,于红梅的演奏夸张有度,控制得当,较好地体现了原曲的风貌。
值得推荐的是她演绎的《怀乡行》,这首由陆修棠创作于三十年代的曲子,与《松花江上》同属于咏叹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题材,二胡的表现更多了一份深沉,犹如发自内心的沉痛。
《一枝花》是山东荷泽地区流行的一首民间唢呐曲,后由张式业改编为二胡曲,用在电视剧《武松》中。这支曲子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悲情,“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于红梅的演奏,有一种大家风度,气势上把握的很好。
《洪湖人民的心愿》也是闵惠芬的保留曲目。这套专集于红梅演奏了好几首闵惠芬的曲目。我特意看了一下唱片套,看她是否曾是闵惠芬的学生,没有提。也许于红梅心目中,闵惠芬的地位是很重的。是的,拉二胡的人谁都不能避开闵惠芬。小于的《洪湖》在乐曲的内涵上,与闵惠芬是有几分神似的。
《豫北叙事曲》是刘文金的力作,现在已成为二胡曲中的重点文献。于红梅在把握这首起伏跌宕,感情真挚的著名乐曲时,气息控制得当,且采用的是含蓄内在的表现手法。我认为这首曲子她演绎的相当成功。
《江河水》采用的是清拉的表现方式,小于的涮音好象比前辈们更为夸张。揉弦则采用的是比本音低的波纹。第二段,手指打弦的声音均细致可辨。
《山村变了样》一首具有很深的时代烙印的作品,现在为了两岸统一,有些语言变得模糊了,但不同的人心中有不同的解读文本,我对这支曲子和下面的《翻身歌》所指还是非常具像的。时代的烙印是无法抹去的。
于红梅的演奏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快弓的颗粒感不太强,四个音一组只能听到第一个音,这样演奏比较省力,但表现上却有缺憾。不过瑕不掩瑜,于红梅是为数不多的优秀青年二胡演奏家之一。
我个人觉得《天弦》比《迷胡》好,总体上是体现中华民族民族性格的各个侧面,立意比第二张《迷胡》高远,这些曲目好象更适合于红梅。
必须值得注意的是这套专集的伴奏形式,自始至终都是扬琴伴奏,好似一杯杯碧螺春茶,清雅隽永。整套伴奏做到了烘托有致,又不失一个扬琴演奏家的表现灵性。担任伴奏的是我的老师,现旅居美国的赵扬琴女士,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二十岁就因其学业出色而留校任教,同时就读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扬琴专业,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进修扬琴专业二年,师从洪盛茂、郭敏清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八二年至九二年曾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扬琴专业教师,并任器乐教研室主任多年,旧金山敦煌乐团国乐器演奏家及创办人之一,屋仑市Laney College 音乐系扬琴教师,八二年获中国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民族乐器比赛优秀表演奖(一等奖),第四次全国音乐家协会大会最年轻的代表,八二年至八七年曾多次获得江苏省小型乐器作品创作一等奖和优秀作品奖,已与多位音乐家合作为台湾风潮公司录制了五张激光唱片及在美国录制的CD-Rom和Being In Motion 激光唱片等。
她的为人也是温柔娴静,特具南方人细腻委婉的风格。我作为一个学生,曾在1990年-1993年多次请她伴奏,均收益非浅,她并不因为我是一个学生就有所马虎,而是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的寻找最佳感觉。我在她的带动下领悟了许多。
感谢风潮带给我们如此美妙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