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刘文金:板胡艺术的真正生命力仍然在民间

  去年12月上旬,在中国音乐学院举办纪念刘明源先生诞辰75周年音乐会等系列活动的同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在京适时召开了中国板胡艺术座谈会。音乐界的许多朋友也十分关注…

「分享」刘文金:板胡艺术的真正生命力仍然在民间

  去年12月上旬,在中国音乐学院举办纪念刘明源先生诞辰75周年音乐会等系列活动的同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在京适时召开了中国板胡艺术座谈会。音乐界的许多朋友也十分关注我国板胡艺术的当前状况及其发展前景,对板胡界寄予厚望。当时,我曾就板胡艺术的发展和队伍的扩展问题提出了两点建议。

  一、有关创作问题。

  对于所有民族乐器品种来讲,作品的积累永远是重要的。在创作问题上,板胡并非弱势。50多年来,特别在早期曾出现过一些精彩的曲目。我手头有一本中国音乐家协会编的1949—1979《板胡曲集》(线谱版),其中有1952年郭富团的《秦腔牌子曲》、1953年张长城的《秀英》、1954年钟义良的《赶路》、1958年张长城、原野的《红军哥哥回来了》、阎绍一的《花梆子》、刘明源的《丰收乐》等25首。其中有一些作品已成为经典,流传甚广。后来的数十年中,刘明源、李恒以及板胡界的许多同志也编写过不少好的作品。但比起其他部分乐器品种来,仍然显得不够丰富。其主要原因,一是需要更多专业作曲家的介入;二是有兴趣投入创作的演奏家和教育家急需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曲专业技能;三是应大力提倡演奏家同作曲家高水平的合作。在此基础上,还应逐步建立新作品的集中、演奏、推广、媒体传播等环节的协调和畅通渠道。我想,如果说“事在人为”的话,我们板胡界的艺术家和作曲家们有责任来积极推动这件事。若持之以恒,定会见成效。

  二、加强团结,大力扩展板胡演奏艺术的队伍。

  在全国的专业院校和专业院团,我们能比较容易搞清楚板胡专业队伍的状况,通过专业教师和业余教师也可能了解到青少年中学习板胡和板胡爱好者的大体情况。但今天我要强调的是对戏曲板胡领域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国板胡艺术真正的生命力仍然在民间。郑州有两位从事豫剧音乐的同志(刘盘亭、赵抱衡)早在1960年就编写出版了一本《豫剧板胡演奏法》,很畅销,1986年又修订再版。我们不要去看戏曲板胡的局限性,而要去研究并领悟其行腔走韵技能的鲜活性。据了解,目前仍活跃在我国戏曲舞台上有据可查的剧种有267种,其中北方(包括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和东北三省)约占86种。在这86个剧种的文场伴奏中,使用板胡及其派生乐器的占有将近60个剧种。尽管其中名称各异(板胡、呼胡、大壳、呼芦子、大弦、二弦、皮胡、四股弦等等),但在板面振动的前提下只是琴筒形状和质料的区别罢了。然而音色却是五彩缤纷的。有趣的是,在福建的芗剧中使用的壳仔弦(椰壳制成)和台湾歌仔戏中的壳仔弦,也属于板胡类的衍生,福建的梨园戏中干脆还加了板胡。就是在遍布北方城乡(包括县城和基层)的60个剧种里应该有我们的多少同行?也无法回答。我们也不知道能够通过怎样的渠道或途径,逐步将这一大批同行们联系并团结起来。我认为,如果有这种意愿,这应当是大有可为的一个重要领域。起码我们不可以首先将自己局限在某一特定的小圈子里。这是我们板胡界应当认真思考的一个课题。

  希望板胡界的艺术家、教育家能增强团结,共同为我国板胡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 乐器小编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2580866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