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二胡表演中的音乐感觉乐感

  乐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音乐感知   乐感可以理解为对音乐的感应,或者说是感知、感觉。   “心有感…

「分享」二胡表演中的音乐感觉乐感

  乐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音乐感知

  乐感可以理解为对音乐的感应,或者说是感知、感觉。

  “心有感于物而变动,由声表现出来。”

  音乐的素材是客观存在的,比如旋律、节奏、和声以及音准音色,演奏者要有意识地用大脑将这些元素进行理解、加工、再创造,将原本孤立的音符变成有意义、有灵性的音响,这种“音乐加工”就是认知、体会、感知的过程,这些都可以归结为心理活动,也就是说,离开了内心的体验,客观的音乐素材将很难被“感应”形成音乐的。

  演奏者在演奏的同时,也充当着欣赏者的角色,随时辨别、随对调整、随时加强对旋律、节奏和音准音色相应的“感知”能力,多数情况下被人们称作“旋律感”、“节奏感”等等。

  然而很多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并没有真正把握住旋律、节奏所给予的客观提示,没有用脑、用心体会乐节乐句、乐段所带来的抑扬顿挫、丰富多彩的旋律气息,这势必会阻碍音乐的表现力,表现出来的只能称作“音”而不能称作“乐”。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是动的,是无穷变化着的,音乐领导我们去把握世界生命万千形象里最深的节奏的起伏。由此,我们理解到,节奏感并不单单指对节奏型、节拍把握得如何精准,而是要将节奏型赋予人内心的体验和感受,这才是作品要让演奏者表达的真正含义所在。

  怎样才能“感于物而动”呢?

  1.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心”才能很敏感地被“物”触动。

  2.增强理性的学识与扩充,要善于发现“物”的“美”。

  那么,如何让学生加强内在感觉,使音乐充满灵性呢?

  1.对演奏的乐曲随时都持有新鲜感,在不改变乐曲总体情绪的要求下,尝试每一遍体会不同感受、不同状态的演奏方式,寻找最符合内心感受和乐曲内容的演奏状态,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拒绝乏味的“复印式”练琴。

  2.演奏时,注意力和思路不能间断,在不断流动、变幻的音乐线条中,设计好演奏的旋律,哪该起伏?哪该跌宕?随时保持自我欣赏,自我矫正的态度,失去这些链接,思路将会被阻断,这就常会出现“头脑一片空白”的现象。

  3.在头脑中尽可能多的储存有关音乐学习的资料,在演奏的同时积极调动记忆中的影像,从而获得对音乐内容感受的敏感性。

作者: 乐器小编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2580866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