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裁剪 内涵 艺术特色
论文内容提要:本文试图按照《二泉映月》的发展脉络,分别介绍二胡曲《二泉映乐》与钢琴独奏曲《二泉映乐》的创作特征与艺术特色,浅论了两首同名作品所具有的不同的深刻内涵和音乐风格,阐明了两首作品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胡曲《二泉映月》是一首脍炙人口、影响极广的音乐作品。它的产生与我国著名民间盲人艺术家—阿炳分不开,它的发展与著名澳籍华人作曲家—储望华先生密不可分。《二泉映月》产生、发展、演变至今,作为二胡曲和钢琴改编曲的优秀代表作,已经成为二胡曲和钢琴改编曲的典范之作。《二泉映月》的二胡版和钢琴版,都在各自的领域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影响范围之大,可以扩展到中外许多国家;影响程度之深,可以延伸到某些器乐改编曲的借鉴与发展。《二泉映月》独具的艺术魅力,使越来越多的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喜爱它、赞赏它、重视它,使它一直保持着长久的艺术生命力,散发着永恒的艺术气息。
阿炳(1893-1950 ),本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其父华清和是无锡雷尊殿的当家道士,精通道教音乐,擅长多种乐器,以笛子最为著名,被人誉为“华笛”。自小受父亲的耳濡目染,加之自身具备的音乐才赋,阿炳十三岁时就学会了演奏多种乐器,擅长二胡、琵琶和笛子,十五六岁时已成为无锡道教界有名的乐师,被公认为技艺超群的人才,颇得众人赞赏。①阿炳生活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正处于连续不断爆发战争的战乱年代。国民党政府在政治上加强专制统治,欺压人民,经济上采取一系列有利于资本家获取高额利润的措施,形成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激化,民族危机空间严重,抗日民主运动不断高涨,国内政局极为混乱。全国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生活极不稳定,苦难重重。私生子出身的阿炳饱受岐视与冷落,生活道路布满了荆棘。中年因病双目失明后离开了道观,流落街头,靠在街道巷里卖艺为生。
《二泉映月》以“天下第二泉”—无锡惠山泉为背景,缓缓流淌的泉水清澈见底,幽阑宁静的夜色带来几分惬意。历经种种磨难,心灵深处早已扎人沉重阴影的阿炳,面对如此美景无法轻松,眼前的一切变得暗淡无光,悄然失去了它的光彩。本应使人陶醉的美景,恰能深刻地对比出当时黑暗的旧社会到处人欺人、人吃人的不平等现实。阿辆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了解贫苦出身的人民大众的生活状况,最懂他们内心深处的感受,最能够像作家以笔代枪一样,把手中的乐器当作武器,发出他们心底最急切、最真实,但一直不敢发出的呼声。
乐曲采用变奏体曲式,由引子和六个段落构成,以一个音乐主题为基础,在全曲中进行五次变化和发展,符合我国民间音乐最常见的曲式结构:②
引子由二胡连弓奏出的六个音符构成,蕴育了意味深长的句意,深深的一声叹息后引出下文,准备开始讲述一个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故事。如谱例所示,全曲由三个乐句构成主题材料。a句与引子的连接,采用了我国民间音乐经常采用的“鱼咬尾”手法,即a句的开始音是引子的结束音。a句的旋律走向平稳,线条波动范围较小,涉及的音域较窄,结束在宫音上,给人一种稳定感。b句与a句连接,继续使用“鱼咬尾”的手法,但b句的开始音比a句的结束音移高一个/度出现,旋律浮动范围控制在宫、商、角、羽四个音,乐句结束在微音。音区翻高、力度增加以及节奏的紧凑和不稳定的结束音,使b句较a句显得更有激情,预示着更强烈的感情浪花的进发。阿炳此时内心不只是沉思和郁闷,压抑已久的感情升华至痛恨万恶的社会现实。c句再次使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不同之处是。c句开始音加入三度倚音,相同的手法渗透着不同,稳定中渗透着变化,旋律保持在高音区进行,并且运用了新的节奏型:
《二泉映月》的三句主题,综合运用分弓、连弓、跳弓等演奏手法,使乐句有跳有连,分句清晰可见。不同的演奏技法,产生出类似人声的效果,润饰旋律,美化音色,加强乐曲的表现深度和力度,以及旋律色彩的扩张力。乐句间变化多端,感情的细腻、更有韵律,形成乐曲独特的风格。二胡具备的哀婉音色,恰如其分地表现出阿炳苍凉、悲愤的心境,加上音色的烘托,使乐曲意境幽深,句句潜人内心,处处发人深省,时时刻刻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艺术魅力。阿炳的创作,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十分用心,每次变奏主要通过乐句的扩充或缩减、变化音区等的手法发展旋律,如A3结构整体缩减,a3较a旋律发展起伏更加拉开,b,较b变化较小,阿炳借拉长的高音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提出沉重的疑问,c5的变化极小,c6删去了c的最后一小节,并结束在宫音上。④如此细致的处理,增加了乐曲动感,推动乐曲情绪的发展。高昂的音调,饱满的精神,带动了听众的思绪,激发起他们的斗志,使闻者激情爆发,感情升华,内心汹涌澎湃,似有千层万层波浪翻滚于心中。⑤
《二泉映月》的产生,不只是阿炳自己的内心世界感情的宣泄,同时也代表了当时广大民众的心声。这首作品的每一个音符都牵动着所有听者的心弦,最贴近感受、最投人的感情、最娴熟的技艺有机结合为整体,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被认为是阿炳所创作的二胡曲中最有代表性、最能够体现阿炳创作水平的作品。
时光渐渐流逝,时间将人们领人到20世纪70年代。时代在改变,社会在前进,与此同时,音乐的脚步也没有停滞不前,中西方音乐不断碰撞,擦出闪亮的火花,逐步走向融合:西方音乐的创作技法支持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丰富了世界音乐的创作领域,成为世界音乐不可忽视的一分子。《二泉映月》的发展就是一个鲜明的、有特色的典型例证。1972年,储望华先生将这首家喻户晓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改编为一首同名钢琴独奏曲,在结构方面做了必要的、适当的裁剪:缩减原曲的基本结构—由引子和五个段落构成,以原音乐主题为基础,在全曲中进行四次变化和发展,依然采用原作的音乐素材,忠于原曲的主题旋律,整体结构减少为65小节,对变奏部分进行恰如其分的改编,符合钢琴艺术的体裁结构和表演形式,产生了西方钢琴文化与中国传统音乐最佳配合的一颗硕果。
钢琴曲《二泉映月》的旋律发展,保持原曲引子和三个主题句的全部素材,其他段落相应的部分保留二胡曲的乐句素材,储先生在旋律发展中也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与见解,以及个人的感受。结构图示如下:
通过与二胡曲结构图示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此曲总体发展思路与原作保持着紧密的、割舍不断的联系,但又不失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特色,其中孕育着一些崭新的思想和内涵,以及一些变化的情感。乐曲的引子、A和A,乐段,储先生采用琶音和弦类型的织体,描绘出大自然天然雕琢的美景,借此抒发原作者悲愤、无奈的感情,抱着悲切的心情向大家诉说阿炳的悲惨生活。A2 A3乐段为全曲的高潮,储先生大篇幅地采用规则的琶音七、九和弦、加人三音上方二度音的琶音和弦、加人根音上方二度音的分解七和弦、加二度音的分解和弦、柱式和弦与加二度音的分解和弦同时出现,这些类型的和弦,是琶音与柱式和弦的结合体,各有各自的效果,琶音的演奏不失泉水缓缓流淌的动感,而同时运用的柱式和弦,则适度、适量地加重了伴奏力度。⑥储先生运用不同的伴奏织体以及大幅度的力度变化,将钢琴的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丰富了作品蕴藏的内涵,深化了主题,这正是这部作品成功的关键所在。通过力度的增强,加强了乐曲的前进动力,表现出清澈的泉水不仅流淌在人们的眼前,也同时流淌进人们的内心深处,融人了人们的感情世界,带动起人们的共鸣,激起听众心中的澎湃思潮。尾声则使高涨的情绪渐渐平静,结束全曲。
此曲基于原作,挖掘出更加深刻的内涵:储先生将满腔的悲切之情,升华为对旧社会的痛斥、哭诉,对新社会处处充满阳光、充满希望的美好憧憬。储先生保持原作的创作模式,融入自己的创作原则,坚持创作的主航道,使这首传统的乐曲赋予了崭新的艺术特色。这首钢琴曲的改编成功离不开原作,但更离不开储先生匠心独运的创作能力和创作经验,以及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对祖国的热爱。读书期间他曾尝试性地用五声民族调式改编了拜厄中用西洋大小调式写成的乐曲,成功创作的《解放区的天》、《翻身的日子》、与殷承宗等人根据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改编的钢琴与管弦乐队合作的钢琴协奏曲《黄河》,都为储先生成功改编《二泉映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钢琴独奏曲《二泉映月》的改编相当成功,给任何一个欣赏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像原作一样流传甚广,影响至今。它是储先生所创作的钢琴曲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钢琴曲在世界音乐舞台上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乐曲。通过这首作品,使很多原本不了解中国钢琴音乐的外国音乐家和外国音乐爱好者,开始对中国钢琴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崭新的认识,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储先生创作的这首钢琴独奏曲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征服了中国人民,征服了外国友人,成为众多钢琴家音乐会的必选曲目,不断活跃在中国音乐舞台和世界音乐舞台上,代表着中国钢琴独奏曲发展的新阶段、新起点、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