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水》原是一首具有浓郁东北地方特色的双管独奏曲。乐曲激昂悲愤,缠绵悱恻,如泣如诉,感染力极强,后经黄海怀移植成二胡独奏曲,另有一种凄怆哀怨的情绪,广为流传。
乐曲以富有东北民间音东风格的曲调,描写了在万恶的旧社会,有一对恩爱的夫妻、丈夫被官府抓去服劳役,遭到百般虐待死于外乡,妻子闻讯,悲愤欲绝,来到当时送别丈夫的江边遥祭,对着滔滔的江水,嚎啕痛哭,用血和泪愤怒地控诉了旧社会统治阶段的滔天罪恶。
作品采用了单三部曲式结构,由引子和三个段落组成。引子把我们带到了乌云滚滚,江水沉沉的意境。
引子节奏较为自由,强弱对比非常强烈,富有戏剧性,仿佛使人看到一位妇女哭着、喊着,疯了似地冲向江边的悲惨情景。
主题部分(即第一段),应该是一种哭诉的情绪,像人在说话,可以充分发挥二胡酷似人声的特点,把这段旋律演奏得缠绵、悲痛、第一乐句旋律色彩暗淡,这段旋律表现的是一个惨遭不幸的妇女,悲痛欲绝的倾诉。当第三小节最后一个“i”音出现时,要运用强力度的压揉,使其发出非常强烈的颤音。第13至15小节中的两次 的音型,运弓略断,“1”和“5”加压揉,像是一声声强忍悲痛的抽泣之声。
第一段选用的是酷似人声的音色,比较深沉、暗淡,是一种哭诉,而第二段选用的则是一种对比音色了,就好像是在回忆遥远的过去。初学这段时,我是采用减小运弓的力度,使音量减弱,来和第一段的音色形成对比,并且三次重复性的旋律只是在力度上有所变化,老师则让我选用一种遥远、明亮、虚幻的音色来演奏这一段,加上多数音不揉弦的处理,对于丰富表现力,增加乐曲色彩和感染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获得揉弦所不能达到的艺术效果。在这段中,除个别音外大部分音不揉弦,正是这种不揉弦的音响效果为此段音乐赋予了特殊的魅力,那微弱清冷的音响,时隐时现,时起时伏,犹如从天际飘来,给人以悲凉之感。这段音乐把在江边遥祭丈夫亡魂的妇女,面对滔滔江水悲痛欲绝,嚎啕大哭之后,泪尽声绝、表情木然、若有所思的音乐形象刻划得惟妙惟肖。
乐曲的第三段从转回 调开始,后面的一连串音由慢渐快,以很大的冲力,冲到“5”音上突然煞住,来造成演奏上的悬念,在深吸一口气后,用最强烈的力度奏出第40小节第一个颤弓的“6”音,并适当地延长,由此进入乐曲的高潮部分。强烈的运弓和激烈的颤弓使我们听到江水咆哮起来,压抑不住的感情象滚滚的江水掀起万丈巨澜,悲愤的控诉在这儿达到高潮。这一段是主题的再现,可是情绪上激愤的程度要远远超过第一段,具体的演奏方法是运弓开阔饱满,音量、力度波澜起伏,两次颤弓好像两次冲击波,语气更为急促,一气呵成,生动地描写主人公对人间的黑暗进行强烈的控诉,在演奏颤弓前的乐句时,要为它作感情的铺势。而则要用强力度的顿弓来演奏。(用较靠近弓根部分来演奏),表现出对黑暗势力的愤怒抗争。
从开始,情绪逐渐转向平静,最后一个乐句速度要稍慢,要奏得意味深长,结尾时要渐慢、渐弱,从幽远的余音来结束全曲,表现主人公拖着沉重的脚步,无可奈何地离开江边,她的悲惨身影渐渐地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之中,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思索和无穷的伤感。通过这首乐曲使人们联想到,江河水日夜流不尽,它是穷人的血泪汇成,江河水悠悠东去,它是黑暗的旧社会人民苦难的见证。
我演奏这首乐曲的体会是,从演奏手法上讲有三个特点:一、左手压揉与不揉弦的手法相结合,压揉这种揉弦不是一种放松状态的揉弦法,而是要加大手腕和手指在弦上的压力,使音的颤动密度加大,模仿出双管的特殊音响,不揉弦,是用左手手指按在弦上纹丝不动,造成平直的音响效果。这首乐曲多数音不揉弦,出现两个“6”音时,第一个“6”不揉,第二个“6”用普通揉弦,其它音都是不揉弦,平直的。以上是本曲极为独特的演奏手法,会产生出区别于其它二胡曲的特殊艺术效果;二、上下滑音和回滑音必须有棱角,不要把滑音的过程拉得很慢,或很柔软,因为这是东北地区的民间乐曲,如果把滑音拉得很慢,很柔软,将会与南方的风格混淆。三、运弓要有大幅度的力度对比,如第二段要和一、三段在力度上有明显的区别。
从对乐曲的理解和处理上来讲,由于这首乐曲有生动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感情,表现了痛苦、思念、悲愤的情绪,所以我们在演奏时情绪绝不能无动于衷,如果仅仅把音符和符号拉出来或是单纯横仿双管的味道,那还不能达到扣人心弦的效果,我们还要用心去探求乐曲的内在情感,人物形象、特定意境和艺术造型。每一首乐曲都有它的创作背景和所体现的思想内容,我们演奏乐曲时,不能光停留在曲谱表面,要有深度的去分析它,进行二度创作,我用自己的视角,用自己对人生的感受,对世界的感受,通过二胡把这样一个千古传闻的故事讲诉给了大家。
《江河水》是二胡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乐曲之一,几十年来,不知感动过多少人,我们在演奏时,要抓住人情和风格这两个特点,演奏者要感觉到自己就是那位在江边哭祭的妇女,达到“忘我”的境界,再加上地道的东北民间音乐风格,就一定能将这首传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