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很多的中国音乐家不仅能弹好钢琴,而且还能制造达到相当质量水平的钢琴,众多平民百姓也都拥有钢琴,这样,就为人类优秀钢琴文化进入中国,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的组成部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众所周知的是然而,钢琴来到中国的最重要的意义还不限于此。而是由此产生出来的另一个后果,那就是中国的钢琴曲创作。这是不同于欧洲音乐的、新的钢琴音乐美的创造,是中国音乐家对世界钢琴艺术的新贡献。这段历史,已有九十年之久,对于其中的成果,很有回顾的必要。让我们沿着历史的线索,对中国钢琴曲之美,也漫游一番。
本世纪的前二十年 二十世纪最初的二十年内,中国钢琴曲的创作可以赵元任为代表。 赵元任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和作曲家,约1913年,他还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读书时,曾为风琴改编一首乐曲《花八板与湘江浪》,旋律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曲调,“花八板”的开头:
“湘江浪”的开头:
钢琴是一种有着自己特色的乐器,它具有立体、多声的特点,当我们在钢琴上弹出一条中国曲调时,立刻就遇到一个如何处理多声结合的问题。中国传统音乐思维主要是单声的。欧洲虽然已经有了多声音乐的系统技术体系,但却往往不适合中国的曲调。打个比方,简单地用西方和声配上中国曲调,其效果就象一个人上半身着中国的传统服装,下半身着西式服装一样不协调。本世纪初的二十年间,中国作曲家都在探索如何克服这个难题。从上面两个谱例中,可以看出一方面在曲调上加了许多装饰音,以求保持中国风格的韵味,同时,又非常小心谨慎地加上一点和声因素。1915年,赵元任又写了一首《和平进行曲》,这是正式发表的第一首中国钢琴曲。它的第一句是: 乐曲本身完整,有朝气,曲调流畅。但它典型的欧洲G大调式的欧式和声,使它缺少鲜明的中国风格。1917年赵元任还发表一首《偶成》,“偶成”的意思类似西方音乐中的《即兴曲》、《音乐瞬间》之类。手法类似《花八板与湘江浪》,中国式曲调,加上装饰音,再配合一点和声因素。 除赵元任外,也还有其他人写了中国最早的一些钢琴曲。整个一、二十年代,是中国钢琴曲刚刚开始探索、实验的时代,免不了不成熟、不理想的情形,但如果我们想到这是世界钢琴音乐的新事物,就不能不钦佩那一代中国钢琴曲作曲家的勇气和贡献。 “争求中国风味钢琴曲”创作比赛及三十年代 三十年代里,对于中国钢琴曲创作来说,一件大事是“争求中国风味钢琴曲”的创作比赛。 1934年,游历中国的美籍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深深地迷上了中国音乐,为了在世界各地演奏中国音乐,由他发起、出资,上海音专(即“国立音乐学院”)协助,组织了这次比赛。获得这次比赛第一名的作品,就是著名中国作曲家,当年上海音专学生贺绿汀的《牧童短笛》。 《牧童短笛》是第一首具有鲜明、成熟的中国风格的钢琴曲。一经问世,就受到中国听众的喜爱,经齐尔品的推广,也很快受到世界其他国家听众的欢迎。这是中国钢琴艺术之树上一朵鲜花。它的美的魅力经久不衰,直到今天,依然如初。乐曲分三段,第一段用二声部复调手法写成。开头: 两条曲调都有地道的中国民间音乐的风格,优美、朴素,表现出美好大自然中牧童那舒畅、喜悦的心情。两条旋律在纵向上的结合,则是借鉴了欧洲古典复调技巧。但它所应用的只是原理,具体的对位关系、协和音与不协和音的观念,完全按照中国音乐审美趣味来安排,对比的中段开头: 跳跃、活泼,右手模仿清脆、明亮的中国笛声。这是段主调音乐,运用了欧洲古典和声技巧。作曲家准确、巧妙地找到了欧洲和声中能够与纯朴的中国曲调互相吻合的形式。乐曲的第三段是第一段稍有变化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