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苦苦学琴为了什么

  现在的孩子的确太辛苦了,他们除了完成正常的学校教学外,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多种专业技术的培训。而其中不少孩子参加了钢琴学习。家长让孩子学钢琴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的,大概可以分为几…

「总结」苦苦学琴为了什么

  现在的孩子的确太辛苦了,他们除了完成正常的学校教学外,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多种专业技术的培训。而其中不少孩子参加了钢琴学习。家长让孩子学钢琴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的,大概可以分为几类:第一,为了完成自己未了的心愿。有的家长曾经喜欢或者学习过钢琴,但由于种种原因放弃了钢琴的学习,现在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继续自己未完的心愿。这类家长是最可悲的,他完全不顾孩子的想法,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让孩子变成自己的提线木偶。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这类家长往往喜欢用“好好给我练”,“想那会儿,我……现在,你……”等之类的语句。在这种逼迫之下,孩子对钢琴学习是不会有任何热爱之情。最后,只能是家长心焦力脆,孩子彻底放弃。第二类,为了让孩子开发智力。有这样一种说法广为流传,就是学习钢琴开发右脑,提高智力。这个理论本身没有什么大问题。但问题是,为了开发右脑,听听音乐,欣赏欣赏书法,绘画。不是照样能够达到目的吗?这似乎也没解决为什么要孩子学琴的问题。第三类,为了让孩子多一门爱好。既然是爱好,就是孩子对于某一样事物的偏好,既然是偏好,那就应当是孩子自己的选择,绝不是家长让孩子多一个爱好的问题,家长在这里又越俎代庖了。第四类,纯功利性目的。比如,为了让孩子考级,为了和同龄的孩子比较,为了孩子今后更具备竞争力等等。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孩子的学琴之路可以说没有一点点快乐,因为他完成的是一个又一个的任务,还不是在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而如果教师也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不顾孩子的实际学习情况,而只片面的追求孩子过级。这最终将断送一个孩子的学琴之路。我提出的观点是,学琴是为了让孩子更大程度的获得幸福感。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快乐加意义。也就是说孩子是不是快乐的并且努力的在学琴,这是一个不断转化的过程。快乐会让学生更加努力的学琴,而在学琴过程中努力学习的过程又会产生快乐。而这种快乐又将再次激发学琴的热情。学琴的结果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这个过程中他是不是能够感受到学习钢琴所带来的乐趣。

  其次,如何才能幸福的学琴。 第一,正式学习钢琴前的准备工作。当家长预备让孩子选择一样乐器学习时,请提前一年以上,让你的家庭充满音乐。可以在休息的时候用CD机播放一些柔美的音乐。这些音乐可以是独奏的,比如钢琴,小提琴。也可以是重奏的或者协奏的。声音音量不宜太大,可以作为读书看报的背景音乐。让孩子聆听各种乐器的声音,从而可以让孩子选择他最喜欢的乐器声音。第二,正式学琴前一定要咨询专业的任课老师。由于幼儿生理心理条件的局限,有些乐器并不适合立即学习。这时候家长不宜强硬换另一种乐器的让孩子学,而应当继续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发掘孩子是否对其他乐器还存在兴趣或者等待孩子长到适合学习该乐器的时候再学习。就这一点,我也有做的不足的地方。曾经我忽视了幼儿学琴的心理条件这一重要问题。而简单的认为只要孩子手指具备一定的支撑能力就能学琴。因此,我把学琴的最低年龄放到了3岁半到4岁这个年龄阶段。而如果将幼儿的心理条件纳入考虑范围,则将大大提高学琴的最低年龄。我把它定为5岁半到6岁半这个阶段。幼儿在3岁半到4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学习是以无意识学习和游戏性学习为主的。幼儿在这个时期还无法很好的区分上课和游戏。因此,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孩子不太容易集中精力端坐学习,也很容易表现出对这种学习方式的厌烦。因此,如果孩子过早的开始学琴,往往会造成孩子厌学的情况。而5岁半到6岁半的孩子则不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基本上分布在幼儿园大班,学前班和小学一年级三个层面上,他们总体而言都有了一定的课堂学习经验。能够较好的分辨出上课和游戏玩爽的区别,也能够有意识的进行听讲学习,能够根据学习目的来支配自己的活动。因此,我认为最适合孩子学琴的时间应该是孩子5岁半到6岁半的时间段。第三,正式学琴前,家长和老师必须告诉孩子选择学琴的后果。就是当选择学习之后意味着孩子每天都要放弃一定的和同伴玩耍或者看动画片的时间用于练习钢琴。如果这时候孩子不愿意,请别勉强孩子。因为,当孩子退缩的时候,就意味着那个兴趣还不够强大,不够抵御玩耍的诱惑。如果当孩子愿意的时候,请家长不要再犹豫了。第四,作为教师,一定要循序渐进,条理清晰。特别是在孩子入门的阶段,一定要培养孩子正确的弹奏习惯。这对于孩子将来的学习兴趣有着绝对的影响力。许多孩子最终放弃学习钢琴都与弹奏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

  最后,关于福乐体验。福乐是英文单词“flow”音译。“fiow”本身有流动的意思。在心理学里指心流。心理学家西卡森特米哈伊将心流定义为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而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这其所谓的“行为和觉察融为一体”。其实我们许多人都有过富乐体验,比如看小说看入迷的时候,就是只关注小说本身,享受小说本身带来的愉悦感,而忽视了除小说以外的一切事物。等回过神来的时候,才发觉已经过去了好几个小时了。福乐状态是一种巅峰体验,是人的最佳状态。而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全神贯注的最佳状态呢?根据西卡森特米哈伊的解释,有清楚的目标感是福乐体验的前提。而目标的设立分为三类,第一个是长期目标。这是一个有一定挑战的地基型的目标,能够更多的发挥孩子本身潜力的目标。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和艾德。狄纳曾经说过“在顺境中被动的成长无助于获得幸福,而主动做出有价值的行动并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更容易感到幸福”。目标设定是为了个自己找出一条路线,给自己一个承诺。能否最终成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的努力,成长,去享受通往目标上的种种经历,种种风光,这才是获得幸福的源泉。 而钢琴学习目标的确立并不是老师或者家长强加于孩子的,而是孩子出于自己本身的热爱而主动提出并且决定的。我有一个学生非常喜欢钢琴,她有一个目标就是超过她同班的一个比她学琴学的更早一点的孩子。在这个基础上,我因势利导告诉她,要超过同班那个同学很简单,你每天认认真真的比她多练10分钟琴,你就一定能够超过她。其实,我也无法确定她是否最终能超过那个同学,但是这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每天都能够兴致勃勃的,认认真真的去完成她的练习。在练琴的过程中,她不再感觉到辛苦或者劳累,而是觉得这是一件快乐的事。第二个是短期目标。就是对长期目标的分解。比如钢琴教师每周对孩子布置的作业。布置作业是一门艺术,如果作业布置的过多过难,造成学生长期无法完成,这容易使学生不容易获得成功感,进而产生焦虑的情绪,最终逐渐丧失对学琴的兴趣。而如果布置作业布置的太少或者太简单,让学生轻而易举的就完成作业了,这也会使学生产生乏味,也不会产生成功感。因此,作为教师布置作业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平时的练习能力,不断的调整作业量和作业难度,以适合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情况。只有当作业量和作业难度刚好符合孩子的接受范围时,孩子才能产生福乐体验。第三个是行动计划。目前钢琴课教学基本上都是一周一节课。所以为了保证每周都能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作为学生每天都需要完成一定量的作业。这就需要分解教师每周的作业,提出每天需要练什么。在教师布置作业的时候应当明确作业的要求,以及练习的要求,不能泛泛而谈,模糊不清。比如《车尔尼599》第44条,左手和弦跳音是个新的技术要点。它需要通过反弹力进行弹奏,这就需要老师不断的示范和讲解。如果有经验的老师,一定会给学生分解作业的。比如一条新曲子前三天到四天每天大约需要花多长时间进行慢速分手练习,分手练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这些问题都做好了之后,再用两天到三天的时间慢速合手练习,合手练习的过程中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通过设立行动计划来不断明确我们的目标,避免受到外界一些诱惑的干扰,进而慢慢的形成练琴的习惯。

  目前,社会上的一些培训机构为了招揽学生,总是打着快乐学琴的招牌。他们的着眼点只在于孩子当前美好快乐的时光,而忽视了意义(目标感)可以加强这种快乐。因此,不少老师在实际操作中只是无原则的不断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以及避免一些挑战,人为的制造“舒适”的学习环境,剥夺了他们克服学习中困难的经验,以此来换取孩子的这种快乐,当学习环境和内容降低到最底线也无法满足孩子的要求的时候,孩子将最终放弃钢琴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放纵式的教育模式,是断不可取的。这也必将断送孩子的学琴之路。塞缪尔。斯迈尔斯曾说到“我们应该教育所有的孩子:生命中真正的幸福和成就感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付出与努力,而不是借助旁人的帮助”。一个钢琴教育者应当去培养孩子对求知的热情,让他们把钢琴学习变成一种有趣的,美好的行为贯穿在他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整个生命旅程中。

作者: 乐器小编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2580866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