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萧邦三首悲怀祖国的钢琴曲赏析

  西元1830年11月 2日,萧邦二十岁(肖邦简介:弗雷德里克·肖邦-钢琴诗人),带著盛有祖国波兰泥土的银杯离开故乡,从此就再也没有回到波兰。才经过二十天而已,便传…

「总结」萧邦三首悲怀祖国的钢琴曲赏析

  西元1830年11月 2日,萧邦二十岁(肖邦简介:弗雷德里克·肖邦-钢琴诗人),带著盛有祖国波兰泥土的银杯离开故乡,从此就再也没有回到波兰。才经过二十天而已,便传来俄国军队镇压波兰的抗暴革命,这时萧邦正在维也纳旅行演奏,而维也纳正沉浸在圆舞曲的风潮之中,在革命的年代里,人民必需借由这种轻快、流畅的音乐来寻求精神心灵上的安慰,满怀梦想踏上旅程的萧邦深深感受到维也纳社会对于来自革命国家人士的排斥感,当时奥国也割据了波兰部分领土,怨恨与敌意,加上既有的不便与不安,萧邦毅然决定前往法国首都巴黎,1831年 7月在前往巴黎的途中司图加特,获知波兰抗暴革命失败,俄军攻陷华沙,反抗军队完全被扑灭,其悲痛的心情、思乡的情切、与对神的质疑,堆叠了萧邦悲怀祖国的心理因素,自此以后,萧邦为了表示对祖国的思念,在服饰上总是佩戴著有波兰传统标志,老鹰式样的袖扣。

  萧邦‘钢琴诗人’的封号,有主要因素是来自他对祖国波兰的思乡情愁,举凡波兰灭亡所引发的悲愤,以及他对波兰民族音乐的热爱,在浪漫主义盛行的音乐风气里将之高度艺术化,比如波兰舞曲及马祖卡舞曲,均足以说明萧邦多愁善感的诗人气质与强烈的音乐感受性格的紧密结合。在萧邦的音乐里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他对故乡的思念及悲叹化为强烈的节奏与凄美的音符,萧邦不仅是一位‘钢琴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爱国音乐家’。在时局动荡不安的情况下离开波兰,除了即将一圆音乐家美丽梦想的喜悦之外,事实上萧邦早有预感终将再也回不了波兰,在他尚未离开之前写给好友的信件之中他写道:

  ‘  一。 c小调练习曲‘革命’,作品10,第12号 (1831)

  三。 d小调前奏曲,作品28,第24号 (1836-38)

  第一首:c小调‘革命’练习曲,作品十,第十二号

  这首原是为了训练演奏者左手运指、试图藉著运指的练习来达到省力目的的练习曲。在萧邦的练习曲里,不但可以欣赏到高超的技巧性弹奏 (这些技巧,在当时恐怕是空前的,能够与之匹敌的也只有李斯特了,这作品十的十二首练习曲,就是萧邦题献给李斯特的) ,还可以感受到钢琴诗人将丰润的音乐性格融入枯燥技巧性质练习曲当中。

  事实上,‘革命’的标题是后人加上去的,在那个时代并未开始流行‘标题音乐’,许多萧邦作品的标题像是‘小狗’圆舞曲、‘离别’练习曲、‘雨滴’前奏曲、‘军队’波兰舞曲……等,均是后人考证曲式风格,或是经由萧邦手稿上的题赠、札记上的记载、以及人们穿凿附会而命名的。‘革命’练习曲是1831年 9月在前去巴黎的途中,得知祖国首都华沙沦陷于帝俄之手因而悲愤所作的,在萧邦当时的日记上写著如此极为愤怒的字眼:

  ‘我向钢琴流泪痛哭,上帝啊!请掀了这块大地,毁灭这世纪的人类吧!’

  正如同这段文字所言,革命练习曲一开始最初八小节的序奏,便是以石*天惊似的震怒下行音符直接表达出丧失祖国的强力冲击,内心的悲愤,犹如天上摔碎的珍珠一举倾泄而出;紧接著左手快速澎湃的上下行音群时而激情,时而缓滞,交织出期待与失望的隐痛;右手是沉重壮烈的主旋律,所谓‘向钢琴流泪痛哭’,就是这样的感受。

  波兰对萧邦有深刻且意义深远的影响,是故乡,也是萧邦音乐萌芽的摇篮,革命练习曲是以强而有力的面貌直接表现悲怀祖国的情殇,接下来要介绍的g小调叙事曲及d小调的前奏曲,则由于创作年代不同的因素,所表现出来的,则又是另外一种不同的祖国悲怀了。

  第二首:g小调叙事曲,作品二十三

  萧邦的叙事曲 (Ballade),与其称是叙事曲,倒不如称为一种曲式经过精心繁复之后的‘奏鸣曲’,萧邦创作了四首叙事曲:作品23、38、47、52,但是都没有给予标题,如同故事般,音符雷同文字的功能,以萧邦本人主观情绪创作的这四首叙事曲各有独立风格。

  舒曼本人曾说这四首叙事曲是萧邦根据同是波兰籍诗人亚当。米契维兹诗作所得来的灵感,而第一首叙事曲作品23,就是纪念立陶宛英雄的诗作所谱成。我们在萧邦抽象音符上无法知悉如叙事诗般的描写情节,并且以萧邦本身不喜欢受任何拘束的音乐性格来说,所呈现如诗般意象里面,也找不出具体如故事般地写景、写物叙述条件,这样说来,这叙事曲里到底在叙述哪一段故事呢?又何以见得这是一首具有悲怀祖国的曲子呢?我们不妨从萧邦创作这首曲子的背景说起:

  此曲写于1831年 6月,比革命练习曲早了三个月开始动笔,而竟然在四年后才写完全曲,这四年中,萧邦经历了旅行的演奏生活,在维也纳遭受当地人民的冷落,最大的剧变莫过于祖国波兰的沦陷,流浪在外地,过著与故乡家人音讯隔绝的日子,抵达巴黎后,刚开始的生活依然如在维也纳一样,萧邦的音乐并没有引起太大注意,生活顿时穷困起来,苦楚与困顿及对家乡状况所感到的悲伤与无奈,正点点滴滴地累积在音乐家的心灵里。稍后则由于遇见先前在华沙的某位贵族旧识,将萧邦引荐给法国贵族上流社会,萧邦那属于贵族式的气质,细致的音乐格调,很容易地就在当时的‘沙龙聚会’中占得一席之位,自此萧邦才告别他自己所谓‘贫民’生活。

  而在1835年会见久别五年的父母,此刻的萧邦,终将所有思乡的情绪完全释放,同时在这一年,把这首作品二十三的叙事曲谱写完成。

  思乡自是抑郁,这是g小调叙事曲与革命练习曲最大的差别所在,革命练习曲的情绪主轴是单一的,以‘亡国恨’为本,所有的情绪动作都是绕著这个基调再做陈述,因此感觉是悲愤的;g小调叙事曲则纠结了比革命练习曲更多的感情成分在里面,从它的序奏里,就好像在轻喊著:‘啊!事情是如何演变的?请听我说吧’随后便展开各种情绪化乐句的铺陈,一开始是轻缓的,稳静的,而渐次将情绪从细微的涟漪带入不平静的风暴,间或插入如叙述故事的抒情乐句;速度在这首曲子里也是多变化的,从一开始的最缓板,到最后段的有魄力的急板,速度差异的张力,也将g小调原有抒情忧郁的性格表现得十分淋漓。结尾部分的狂暴热情,强而有力的结束部分,把情绪推至到最高点,这是青年时代的钢琴诗人萧邦最擅长的戏剧化处理手法。

  第三首:d小调前奏曲,作品二十八,第二十四号

  对于这首前奏曲,虽然创作年代比革命练习曲晚了六至七年,但是其中悲愤之情比革命练习曲犹有过之而无不及。一般咸认为这首曲子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是压抑的、是反抗的、是一种慷慨激昂的悲喊,尤其在听萧邦的前奏曲集时,听过前面二十三首轻盈的小品 (其中当然也有很沉缓的作品) 之后,以这首很‘重味’的d小调作为压轴,个人感觉是很突兀的。现代演奏家均将作品二十八的前奏曲集视为一个完整的演奏曲目,一口气弹完二十四首时间不会超过四十分钟,但是我觉得这二十四首里有些也是可以拿出来当作独立作品演奏的,像是第四号 (有教堂追悼丧礼的哀凄)第十五号‘雨滴’,第十六号 (一流演奏家用以炫耀技巧的曲目) 以及这首同样怀有祖国忧思的第二十四号前奏曲。

  在作品二十八里二十四首前奏曲之中,这首d小调可说是力度最强烈的一首,萧邦给予的表情记号是 Allergo Appassionato (热情的快板), 这个‘热情的’标记,在这二十四首前奏曲之中也只出现过这么一次,在这‘热情’的节奏之下,左手低音部所敲出的琴音是如同催促著‘战斗!战斗!不断地战斗!’般的钟声,右手的主旋律则倾倒出无比的沉沦悲痛与恐惧感,犹如来自地狱的讴歌,没有病态的呻吟,全曲的节奏是快而强力的‘推进感觉’,在失望与痛苦的灵魂之中回游穿梭,对亡国梦魇挥之不去的苦楚试图在音乐精神层面寻找一种寄托,随音乐的行走,在中后段第55小节起,梦中革命胜利的银杯在现实中坠地而碎,原本高昂激动的情感在此受创为冰冻的寒霜,若音乐真能感动人的话,在此刻也应付出一掬悲情的泪水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曲子的最终曲段是在一段下行的乐句之后,狠狠地敲了三次低音部的d音,这似乎可*释为对之前左手部分如战钟般催促的一种总结,把急切的感情给总结在似很苦闷又很失望的宏亮钟声之中,在这钟声依旧□绕的时候,前面鼓浪前进的全部音符,全部思绪,便像是刹不住车子似地,全部冲撞在那忧思的心嵌里了。

  事实上,萧邦具有悲怀祖国情绪的作品不会只有这三首而已,还有很多很多的作品等待著喜爱萧邦钢琴音乐的人细细去发掘。这三首作品:革命练习曲、g小调叙事曲d小调前奏曲,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作品,在此介绍给喜欢萧邦及还没开始喜欢萧邦的朋友听!

作者: 乐器小编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2580866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