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音乐是可学可不学的东西。而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课程则是非学不可的。初考、中考、高考的课程规定也在客观上助长了这种认识的扩大。其实,音乐同语文、数学等科目一样,是每个学生都应当学习的,至少还应当学习一门乐器演奏。
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还有特殊的益智怡情的作用。
那么,音乐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呢
首先可以确定音乐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精神展示的特殊思维方式,人们相互之间情感交流和心灵感应的特殊表达手段。在西方音乐史中,有些真实事例充分说明了西方人从古代就重视艺术和音乐教育。
音乐在古希腊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希腊神话和传说中有不少关于音乐的动人故事。太阳神阿波罗 (Apllo)主持音乐艺术,另有九个缪斯(Muse)分管九种艺术,其中由欧忒耳珀(Euterpe)主管音乐;特耳普西荷拉(Terpsichora)主管舞蹈;另外七位分管抒情诗、历史、喜剧、悲剧、颂歌、史诗和天文。
在雅典,著名的执政官伯克里斯作为平民领袖,推行民主政治,曾大力支持艺术的发展,要求所有的雅典公民都必须观看音乐戏剧演出,从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希腊妇女大部分都要接受音乐教育,作为个人艺术品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儿童教育则以音乐为重要课目。
不但西方重视音乐教育,中国古代向人类贡献了无数发明创造,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这当然与中国古代十分重视音乐、重视培养青少年的音乐才能、重视青少年的音乐教育很有关系。因为我们的先辈始终认为: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此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因此可以肯定地说,音乐与情感、品德密不可分的。
中国古代文献《尚书》有一段记载就是关于“舜帝”时期青少年音乐教育与音乐培养的。译文如下:
舜帝说:夔!任命你主持音乐教育,用音乐教育孩子们,用音乐培养孩子们正真而温和的品德,宽大谨慎的胸怀,刚毅而不粗暴的作风,简约而不傲慢仪态。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教育思想的“关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成于乐”就是将“乐教”作为对青少年整个教育的相对完成。孔子通过教学实践,充分发挥音乐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为我国古代重视乐教的优秀传统,奠定了基础。
近代音乐发展史中尤其提到了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基督教的传入和欧洲侨民移居我国的增多,特别是教会学校的兴办,传教士们传播西洋音乐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此时期学校教育中也很注意中西音乐的学习。1900年南京两江师范学校开办,聘请日本教师教授音乐课。1907年清政府“女子小学堂章程”中正式把音乐列为“随意科”。1908年高寿田、冯亚雄等人在上海办“上海贫儿院”,除了读书以外,还兼授小提琴、管乐等西洋乐器。1912年公布的“中学校令施行细则”规定中学设“乐歌”一课,每周一小时,把音乐作为必修科。
古人与先辈尚且如此,那我们更应当继承发扬这个传统,把新世纪的青少年培养成有深厚音乐修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去建设现代化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