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学院专业还是社会业余爱好,关于古琴,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常听说“我是学着玩玩的”,为了“玩”得好一些,也不妨打好坚实的基础。
古琴的物理属性是一件乐器,乐器的学习,有它的法则。打好了基础,深造则有了基石。学院专业学生有了良好的基本功,可以向专业化高层次全方位的发展。社会业余学习者有了良好的基础,进者可向更高层次发展,守者可保持正规良好的弹奏方法,将一首乐曲弹得规整方圆。
明末琴家徐上瀛的古琴音乐美学论著《溪山琴况》中提到“弦与指合”,文章中提到的”指“即古琴的指法、手势。古琴的左右手指法十分丰富,每一种均各有特点,富有变化,那么古琴的基础指法,即手势有多重要?
出指要求
历代琴书中都有关于古琴指法的详细解释。
例如《琴学备要》中“春莺出谷势”这样要求:“肘张约三十度,臂平伸,腕微曲,掌略俯。右手五指头,唯小指不用于弹弦,故曰禁指,必须伸直,指尖稍仰。中、名二指平直微俯,中节靠拢,名指末节微高与中指,低于禁指。食指稍屈,中末二节指尖下垂。大指侧伏于食指下,中、末二节微弯。五指伸曲高低,势宜互相照顾乂桠散漫,虎口张开为妙。”
手势审美
说完出指要求之后,便是古琴手势的审美要求了。
有人认为古琴的手势之美可能是乐器之冠。且不与其他乐器比较,古琴手势的美是无需争辩的。
古人醉心于自然的美,于是将自然之美赋予古琴之上。这点在宋人陈旸编纂的《乐书》中尤为明显:
古者手势所象本蔡氏五弄,左大指象天、左中指象日,右无名指象月、右大指象大风、右食指象青云、右中指象高山、右小指象地、右无名指象下水。龙行者,指行如之;虎行者,指步如之;蟹行者,伦指如之;鸾行者,转指如之;轻行者,泛指是也;儒父吟,未接覆手是也;亮生啸,小起手是也;仙人笑,下璅是也。然弹琴之法,必两手相附,其犹双鸾对舞、两鳯同翔,要在附弦作势而不在声外摇指。赵师弹琴,未有一声无法。凡一弄之内,清侧殊途;一句之中,莫不有阴阳派润;至如《楚明光》、《白雪》寄清调中弹楚清声;《易水》、《鳯归林》寄清调中弹楚侧声;《登垅》、《望秦》寄胡笳调中弹楚侧声;《竹吟风》、《哀松露》寄胡笳调中弹楚清声。若此之类,非一可谓妙矣。
《风宣玄品》中“孤鹜顾群势”词曰:“孤鹜念群,飞鸣远度,堪凌片影,弋人何慕,与落霞以齐飞,复徘徊而下顾。”
泛音“蜻蜓点水势”则有词“数蜻蜓兮,在水之湄,款款而飞兮,点破涟漪;犹对徽而互泛,类物象之如斯。”
同样,《琴学备要》中“春莺出谷势”的审美要求为:“一曲起手,指将出动入弦,虽未开始拨弹,先必有所准备,五指结构如上式。有低昂绰约翩翩欲举之势,恍若春莺之出于幽谷,正振羽而将鸣。太古遗音渊源唐代赵耶利手势图,无此图势,余特为拟补,名曰:春莺出谷势。太古遗音乐原书,每一图势都有一首提词,也仿照体例拟了一首曰:‘相彼春莺,出谷迁林,爰振其羽,将嘤其鸣,譬右指之初举,待挥弦而发声。’
”墨子云:“百工从事,皆有法度。”学琴与世上其他事物的学习与操作一样,都有“法度”可依。扎实的指法基本功对于琴曲的学习意义重大,私以为琴曲的上佳境界莫过于琴与音和,音与意和,意与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