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探索古琴与昆曲天然血缘关系

  古琴和昆曲几乎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同样古朴淡雅脱俗,同样最能代表中国古典文化风范,也因为古琴在古典文学和戏剧中是非常重要的道具,昆曲中和古琴有关的细节很多:《…

「详解」探索古琴与昆曲天然血缘关系

  古琴和昆曲几乎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同样古朴淡雅脱俗,同样最能代表中国古典文化风范,也因为古琴在古典文学和戏剧中是非常重要的道具,昆曲中和古琴有关的细节很多:《西厢记》里的莺莺月下焚香操琴、张生隔墙听之、《红楼梦》中黛玉弹琴、宝玉则视琴谱如“天书”、《玉簪记》里的潘必正、陈妙常的借琴挑情等等……近日,有幸欣赏到号称中国戏曲活化石的昆曲,一直想探讨一下关于古琴与昆曲的事,同为世界非物质遗产,古琴与昆曲花开并蒂,受人关注,我们试图整理收集文字供大家参考!正好读到一篇论文,专门谈这个问题,觉得颇有趣,故而转发上日常读观剧,觉西人才子佳丽表情达意多偏重于对诉,赖传简:柔密欧阳台吐衷肠;腓迪南——米兰达海岛盟誓──口眼相对,一诉则千里之情溃于足,接着或暗通连理(古典剧除罗马剧外,极少写暗通成孕结果,女方也极少虑此结局,非如中国戏曲但凡相恋必私通必成孕,繁生枝节,),或出逃,或以死殉情,俱热热闹闹演来,勇猛痛快。大约是因为勿须泥于男女大防,又以视觉意象为重,互诉、拥吻便显出直截美。中国古戏曲则不然,人云非观剧,实听剧,确是有道理。一山、一水、一舟、一木,台上并无,是演员唱做念打出来的,衍及才子佳人,更不对面互嚷你爱我爱,而借助其他媒介,取隔雾看花之效。其间常用模式,为听琴;或女听男,或男听女,或互酬。《西厢》有“琴心”一节,《玉簪》有“琴挑”折,迄今醉人魂魄。听琴为中国传统戏曲独有的表意手段,中听琴模式可置换出听雁声——箫声——鼓声——钟声,寒蛩侵窗声,凡此种种,俱与听觉意象相关,亦即中国戏曲中便捷的经济的敷演手段。故一人用后数人用,演进至今,已成为有意味之形式——相对固定的情感符号。1.听琴模式及源起

  首先要界定,此文中所云“琴”,非但有古琴,亦可包括瑟——琵琶等乐器。琴瑟之流,原初是用来祭上帝(《吕氏春秋古乐篇》)或昭扬功绩——调和阴阳。《吕氏春秋》中载“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阴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之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荀况《乐论》中又有“琴妇好”、“瑟易良”说。“妇好”、“易良”为平和柔婉意,上二例说的都是琴瑟的品格符合调和阴阳的生命原则。《史记》中载:“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后世戏曲之才子佳人往往以文君相如自喻,即出于此。听琴模式之原型,亦在于此。私奔者众,唯因琴而私奔的算风雅,能为琴音所动者,自然是通音律的,身份不能是丫环梅香;能以琴音动人者,自然亦是通音律的,身份亦不能是张驴儿流,所以听琴模式,亦只出于才子佳人剧,它如花面丫头——长髯大汉如何懂得琴心?听琴模式于剧中必也无作用。如《缀白裘》所录《戏凤》折,便是皇帝与丫头调情,皇帝直明身份,丫头当即求封,水到渠成,何必听琴来做手脚?!此类剧中要亲嘴狎昵便直来直去,绝不用拐一个弯来。

  听琴可有多种听法,模式大至是:男女未曾有机会晤面,一方月下操琴,一方隔壁(一者在此地,一者在另一地亦可算隔)听之,情愫涌动。听琴方遂亦以琴挑明心迹,二人由琴心定情心,铺堑一段好姻缘。

  听琴行为一出现,观众可知下文必有绮旎。当然,听琴必有一男一女,男为俊才,女为佳丽,听琴则大至在男女初识时节(《张生煮海》,生弹琴,琴弦忽断而判定有人偷听;《玉簪记》第八出“谈经”,张于湖步月闲吟时分,初次听琴,见道姑陈妙常,便云“可爱可爱”,而妙常琴弦亦断,判定有人偷听,然张于湖非妙常意中人,故有第十六出“寄弄”:潘必正陈妙常月下互酬琴曲,藉以相识相知),或心中互有情意却无法进一步时,藉琴以明心意(《西厢》“琴心”,张生与莺莺隔墙酬韵后以琴音明志,张生公然以文、卓作比,就连此折题目“琴心”亦出于《史记》;《倩女离魂》第二折,倩女初见王文举又迫别后,因思成病。露华月夜,寒雁平沙,王生操琴寄思,倩女离魂听琴);又有二人因某种阻碍不能在一起,借琴寄思明志的(〈琵琶记〉中,伯喈牛府中秋月夜弹琴,牛小姐不明琴意,因为牛小姐虽通音律,此琴却非她可听,那可听之人远在别处。伯喈不弹牛小姐欲听之曲,牛小姐偏要窥伯喈琴心所寄,故一则中秋弹琴成为剧情之转折。);它如《绣襦记》中第十四出试马调琴,男主人公杀马表示爱意,女主人公报之以操琴表态,调琴实调情也。

  以上所举《西厢》、《琵琶》、《玉簪》、《离魂》、《张生煮海》、《绣襦》等等不过于千百古曲中任选一勺,已可窥得文君相如听琴模式原型之承继与演变。卡西尔曾言,人类思维俱符号性思维,“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有一个直观的结构,而这就意味着一种理性的品格”,可以说文君相如听琴模式的理性品格是精神先于肉欲,最终以肉欲来完成的灵肉和谐。曲家喜欢反复移用此模式,亦是对其理性品格“和谐”的肯定。

  由于“美的真理并不存在于对事物的理论描述或解释中,而毋宁是存在于对事物的‘共鸣的想象’之中(《人论》第25页),听琴模式中,琴是情之具、之代码,台上二人互酬,弹者未必真弹琴,观众未必真闻琴声,要的是“共鸣的想象”而已。来,供各位朋友一览。

作者: 乐器小编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2580866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