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树民
初中语文第三册《陋室铭》里:“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中的“素琴”。书后注释为“不加装饰的琴”;人民教育版社编《语文教学参考书•初中第三册》上将此句翻译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译者显然将“素琴”译为“素朴的古琴”,笔者以为不然。
“素琴”一词源于《晋书•陶潜传》:“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又梁萧统《陶渊明传》:“渊明不解音律,而畜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意。”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陶渊明不懂音律,却置了一张没有弦的琴,时常抚弄,以寄其意。后世以为典,用“素琴”“陶琴”等称指无弦之琴,含意趣高雅,不同流俗之意,如:
①李白《戏赠郑漂阳》;“陶今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甩葛巾。”
②自居易《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陈室何曾扫?陶琴不要弦。”
③杨亿《寄灵仙观舒职方学士》“华阴学雾还成市,彭泽横琴岂要弦。”
④元好问《密公宝章小集》:“渊明素琴嵇阮酒,妙意所寄谁能量。”
《陋室铭》作者刘禹锡。生活于唐朝中后期(772——843年),21岁中进士,授监察御史。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他与柳宗元等积极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革新失败后,长期被贬在外直到晚年(敬宗宝历二年)从和州返回洛阳,由于政治腐败,宦官专权,百姓厌苦。唐王朝风雨飘摇。刘禹锡一再遭受政治上的打击,徒有济世之才,报国之心,无处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又不愿同流合污。附庸权贵。“世事的变迁,仕宦的升沉,在他看来似乎是自然规律,固然有些惆怅,却又相当达观”(衰行霈编《中国文学史纲要》二)。在《陋室铭》里,故用“素琴”一典,抒发自己不慕荣华,志在清高,像陶渊明那样,着意追求淡泊高雅的生活。“弹素琴阅金经”,与鸿儒谈笑,正是这种生活的具体内容,下旬“丝竹乱耳”更反衬出“素琴”的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