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和中医均起源于中华民族文化,包涵了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古琴音乐借助声音调身、调心,中医借助针灸、汤药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其核心理念是从不同的角度平衡身体阴阳,达到祛病强身的作用。
古琴与中医都讲天人合一
古琴和中医蕴含共同的哲学——天人合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中包涵了人的心身,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平衡与统一,应证辨阴阳以施治的理论与实践。“天人合一”这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古琴也正是这一精神的体现,二者息息相通。
古琴来源于自然,是古人与自然相通的一件乐器。古琴的结构即体现了天人合一,如琴身上就使用了人与自然、人与古琴合二为一的符号。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琴全身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在此不及一一细说,但从古琴的结构中我们确可以体会到古人在制琴过程中融入了天地六合,这种理念更贯穿到古琴的各个方面,这也是古琴居乐器之首的原因。天人合一与阴阳平衡本是密不可分的整体理念,可分说但更当合用,下面再从古琴体现阴阳平衡方面讲讲它与中医的相通。
古琴与中医都讲阴阳平衡
东汉《太平经》运用阴阳学说解释音乐的起源和养生意义,认为音乐的发展是顺应宇宙万物阴阳相生、动静相应的规律的。对音乐的阴阳之理,我们可诠释为:高为阳,低为阴;大调为阳,小调为阴;强为阳,弱为阴;刚为阳,柔为阴;金革之声为阳,丝木之声为阴等。音乐养生,恰是针对机体阴阳偏胜偏衰的属性,用音乐的阴阳属性来补偏救弊,从而协调阴阳平衡。
古琴构造体现了阴阳平衡:古琴的面板一般为桐木或杉木制,疏松清透有利于发声,属阳;底板为梓木或楠木制,用材致密有利于声音的反射,属阴。这样一张古琴阴阳相合,阳在上而阴在下。古琴分琴头和琴尾,靠近琴头声音清亮,属阳,靠近琴尾声音低沉,属阴。古琴的上下左右都体现了阴阳相和的哲学思想。
弹奏指法体现了阴阳平衡:泛音如天法阳。所谓泛音,即左手触弦如蜻蜓点水,右手同时弹出之音。其音清脆高远,有时若隐若现,轻盈活泼,如天外之声,有“浮云柳絮无根蒂”之喻。故泛音象征天。泛音之多,泛音应用之频繁,也是琴的一大特点。
散音如地法阴。所谓散音,即是左手不按弦,仅以右手弹出的空弦音。散音的特点是深沉浑厚,成为琴曲雄健的根基,如同大地般坚实,有“勇士赴战场”之喻。故散音象征地。
按音如人法阴阳平衡。所谓按音,即是左手按弦,右手同时弹出之音。按音的特点是婉转舒情,圆润细腻,如人婉婉倾诉衷情,有“呢呢儿女语”之喻。故按音象征人。琴的按音最多,加之左手指法特别丰富细腻,可说是琴最具表现力之音。
琴曲结构体现了阴阳平衡:古琴曲的弹奏由泛音、散音、和按音组成、泛音一般出现在琴曲的开始或结尾,也有在琴曲中以主旋律出现,像梅花三弄、阳关三叠,散音和按音则相互配合,贯穿于整个琴曲。一般的古琴曲都有有一段自由节拍,速度徐缓的散板,琴家称为“散起”。它的长短决定于全曲的规模和表现需要,形成全曲有机构成的一部分。
经过充分酝酿准备之后,开始展示乐曲的主要音调。这时节拍已经纳入常规,曲调性也大大加强,琴家称为“入调”。一些形象鲜明、悦耳动听的主题音调在这一部分依次出现,经过重复、对比、变化、发展后,把音乐逐渐推向高潮。高潮的部分往往是在加快速度、展开音域和加强音色对比的情况下形成的。一些加强曲调力度的双音,也常常用在这些地方。这一部分常常要占全曲一半以上的分量,是构成琴曲的主要部分。
高潮之后,情绪逐步平稳下来,进入琴曲的“入慢”。这时往往利用明显的节奏对比或调性变化,把乐曲引进一个新的境界。在一些规模较大的琴曲中,有时还插入带有结束意味的素材,或部分地再现前面的主题,或变形地重现前面的材料,称为“复起”,使得乐曲有一波三折、欲罢不能的情趣。
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发展变化,最后用泛音奏出轻盈徐缓的乐句,把全曲结束在主音上,造成余音袅袅的效果。许多琴曲的“尾声”就是这样构成的。
古琴音色的阴阳平衡: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传统琴曲主要用五声音阶,即五正音,这可说是儒家中和雅思想在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
古琴由于其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是倾向静态的、简单的、含蓄的、古淡的、阴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很多人于第一次听琴乐时甚至觉得这件乐器是无声的。古人亦说古琴“难学、易忘、不中听”,“琴到无人听时工”。“不中听”、“无人听”,其实正因为古琴音乐风格属于淡静、虚静、深静、幽静、恬静等等静态的美。这也是为什么古琴最适宜于夜阑人静时弹奏,因为这样的环境才能与琴乐的风格和它所追求的意境配合。整个古琴音乐艺术被称为琴道确实有其道理,因为对古琴的欣赏和认识不能只单一地从其音乐曲调去理解,而是综合地从多方面作为知识份子的精神反映去理解。这一切则表现在对题材的选择、意境的追求、道德的规范等各方面代表著琴乐的理想风格和审美标准上。
中国乐器中很少像古琴那样具备一套完整的弹秦风格审美准则。古琴音乐的美学,早在六朝曲瞻提出对散音、泛音及按音音色的要求时已初步形成。而唐末五代之际的刘藉更在《琴议篇》中提出了“美而不艳、哀而不伤、质而能文、辨而不诈、温润调畅、清迥幽奇、忝韵曲折、立声孤秀”作为琴德的标准。
古琴音色可用“中正和平”、“清微淡远”两句来总括。平和清雅的古琴曲通过人耳接收,作用于人体的神经系统和经络,协助身心协调,使机体健康、有序的在生命轨道上运行。而中医的“中”是中国古代哲学里的一个概念。老子说:“致虚,恒也;守中,笃也。”这里的“中”指心境、身体的平衡。中医的“阴平阳秘”、“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阴阳平衡健康观和古琴音乐有内在的相通。正因为古琴有天人合一和阴阳平衡为基础,长久以来为中国人修身养性、怡情疗病所钟情,德音雅乐化人于无形,养生不妨来学古琴吧。
原文载《中国中医药报》2014.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