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林友仁漫谈古琴之道

  文/林友人   整理/三界沁心   “林有仁先生为上海音乐研究所的教授,多年从事古代音乐史研究,对中国传统乐器古琴情有独钟。在北京西山八大处香界寺,林教授的琴声打动…

「分享」林友仁漫谈古琴之道

  文/林友人

  整理/三界沁心

  “林有仁先生为上海音乐研究所的教授,多年从事古代音乐史研究,对中国传统乐器古琴情有独钟。在北京西山八大处香界寺,林教授的琴声打动了许多学友们的心。以下是他在会上的幽默发言。编者在整理录音的时候,基本保持原貌,希望各位学友能再次温顾那次难忘的聚会,回味古琴之道的魅力。”

  这个琴到了北京以后有点水土不服,所以,声音有些燥、有点上火(大家笑),但是也没有办法给它吃牛黄、或给它吃水果,只好让它慢慢适应。我在房间里给浇点水,给它润一润。有的琴到了北方就裂。

  原来我是学弹琴的,毕业以后没人要,所以就搞理论了,从事古代音乐史的研究。

  搞理论的人认为什么事情都可以解释,什么事情都能够说得清楚。但是我想,对艺术来讲不是这么一回事,艺术没法说清楚。要是没法说,那搞理论的怎么办?没饭吃了!所以,没法说也得说。后来就琢磨,对艺术,能被你说的是些什么,有些东西没法说,没法说的你就别硬说。但搞艺术理论的人还是要硬说,硬说就难免胡说。那么,我想自己还是不要胡说,因为这样做容易误导人。那么我能说些什么呢?能说的也很少,音乐没法说,如果能说的话,那我今天就说琴,不用弹琴了。

  我接触了不少朋友,说不懂音乐,其实音乐不存在懂不懂的问题,因为它不是真实的东西,如果你听音乐听得心动了,你就懂了;而心不动,却能夸夸其谈说上一大套的人,说明他并不懂音乐,那只是站在旁边很客观地分析。

  搞音乐的人有个职业病,以为他自己有很多知识,有很多理论,所以,他一接触音乐,首先就是解剖,结构怎么样啊,这里那里如何如何啊,结果音乐没有听进去。如果听进去的话,他肯定什么都忘了。

  以前我也写过怎么欣赏音乐的文章,后来我发现,我弹琴根本没怎么想,我发现自己在胡说八道。可要是不写,我的饭碗就没了,所以我就蒙混过关地少些点,因为我觉得没有什么好写的。我认为,艺术一旦变成了学术,就干巴巴的。

  我们在学院介绍很多西方歌剧,学生都没听过,但是文章却会写。介绍这方面的文章很多,不过是抄一抄而已。所以,这是音乐学院教学的一大弊病,理性的东西没有感性的东西支持,它是空的。而且音乐的标题也无所谓标题不标题,你听到什么就是什么,甚至你可以给这个曲子自己定一个名字。

  以前在音乐学院学弹琴的时候要求你表现这个表现那个,后来我看古代的琴书讲弹琴的最高境界是心手俱忘的无我之境。按照我在音乐学院所受的西方音乐观点来看这个无我之境,怎么可能呢?弹琴的时候我没有了?你怎么弹?你要表现什么东西?

  而无我之境确实存在。我曾进入过这种状态弹琴,我和琴融为一体,我融在琴里面,琴里面也充满着我。那个时候才体会到庄周梦蝶,确实有这么回事。但是从字面上解释,能解释的人很多,但真能进去的人并不多。我不是经常能进去,但是有时候能进去,进去了,不知其然而然,也说不清楚,出来人家问我,我说只有你进去你才知道,如果我进去还清清楚楚,那我没进去。

  古琴是取自然之象。如果让西方人定义,上面就叫面板,下面就叫底板,这个叫琴体。而在我们中国,古琴是取自然之象,古琴的上下象天圆地方,所以上面是弧圆形的象天,下面是方的象地,也可以说是象阴阳之意。高出来的地方叫月山,这个叫燕足。这个低下去的部分,西方人叫共鸣孔,我们这个古琴叫龙池凤沼。

  (弹了一段曲子)

  最近几年,我感觉到中国的传统艺术基本上都是属于修身养生的艺术,书画、古琴都是如此。因为我不吃这口饭,所以,我比较自由。如果要演出,你喜欢什么,他喜欢什么,我就没有了。喜欢古琴的人也不太多,饭也不容易吃。我是不吃这口饭的,比较自由,不用看人家的脸色,我高兴,愿意怎么弹就怎么弹,别人愿意听你就听,不愿意听,你就不听。

  弹琴时的那种心灵的宁静,不是求来的,应该是自己静下来。自然是做不得的,做的自然就不自然。一般搞演出的就要怯场,越想放松就越紧张,因为这个东西你做不得。

  我的另外一个体会是,音乐的语言无法用我们这种平常的语言来解释它,只能用它的思维思考它的语言,不能用我们平常这种语言,这是两个境界。有人说音乐的语言是天上的语言,天上地下我们不管,反正不是我们这种一般的语言,不能用我们现在思维的方式和这种思维的表达方式。所以,有些不懂音乐的人他反而听得懂,音乐知识太多的人就想用这种东西分析它,最后还不如不懂音乐的人。所谓不懂音乐的人就是了解音乐知识少的人,但某些人也有一种心态,看了人家写了那么多东西,那么一本一本的大书,而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总想着哪一天自己也能达到说上一套的水平,其实呢,他上当了,他能说一套的时候他的音乐就没有了。

  音乐实在是没法说,一次听不懂,你就多听几次,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不要13亿人,全世界几十亿人全都喜欢古琴。

  听琴就应该眼睛一闭,眼睛一闭,耳朵倒是聪明了。又要看,又要闻,又要尝,那听得就越少。有人说,古琴的音量太小,应该改革,变大点。我这个人能吃特别辣的东西,但是耳朵强的东西受不了。古琴的声音很静,有人说,你这样动来动去,我听不见,你这是什么东西?(笑),稍微静点,听到这种“苦吃”“苦吃”的声音,哎,你这是音乐吗?因为西方的音乐都是实实在在的,一个音就是一个音,这个东西不行(林教授弹了一个颤音),这个音不行,前面虽然有,但是后面听不见了。如果我给你的耳朵塞满了,叮啷咚咙的,耳朵一直忙着在接受,你的耳朵是空的,你听了很多的东西,但是我这儿一停,你就空了;而我古琴这儿“嘣”一声,中间没声音了,这个地方无声胜有声,它不是用耳朵听,它是用心听了,那段时间是你的,这个慢就是给你时间空间。有些人说,你给我,我不知道,我也不会用。这个东西说不清楚,大家观点不一样,有机会大家多听听。

  (1998年3月14日在北京西山太极学研讨会录音整理)

作者: 乐器小编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2580866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