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简史
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在古代只叫作琴,近代为区别于其它乐器,才习惯地叫作古琴或七弦琴。古琴有大量的音乐遗产和理论文献,还有几百年以至一千多年前的古代良琴保存到今天。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国风》中就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是两千五百年前编辑成书的。古琴从产生到流行于人民之中并被写到诗里收入《诗经》,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所以,说古琴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是比较符合历史发展的实际的。
从现有材料看,开始古琴大约弦数不定,有五弦琴、七弦琴,还有九弦琴、一弦琴等。前不久在湖北出土的战国前期的琴是十弦。完善的琴应是在西汉以后发展形成的。根据现有文字材料来推断,东汉蔡邕至晋朝嵇康之时,应是古琴乐器走向完善的飞跃时期。
古琴有七条弦,主要定成C、D、F、G、A、c、d,称为正调。另外还有按五声音阶关系的其它定弦法和不按五声音阶定弦的数十种定弦法。它是等弦长、一弦多音的无品拨弦乐器,音域有四个八度。古琴的弦很长,每弦有十三个泛音,都很清晰纯美,因此常常用泛音演奏一个完整的乐段。
由于古琴整个琴身就是一个共鸣箱,面板就是指板。出音孔开在琴的背面,所以古琴的音色就非常独特,它含蓄、深沉而音韵悠长。
古琴比钟、磬、笙等产生得晚,与瑟同时期。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对它的表现力就已经尊崇到了神化的程度,例如先秦著作《韩非子》曾记述了春秋时期琴家师旷弹琴引来玄鹤合鸣舞蹈的事迹。历代都有以琴为中心的动人故事、传说。
两千多年来,出现过许多伟大的琴家,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是其中之一。他所教授的课程“六艺”中的乐,就有弹琴咏唱诗歌的项目。
俞伯牙和钟子期更是许多人所知晓的。伯牙弹琴、子期知音的故事在《吕氏春秋》有明确的记录。通过这个记载可以看到最晚在秦代以前,古琴已可以用独奏的形式,用纯器乐的手段来表现人对客观世界的感受,沟通人的思想感情。这也是先秦音乐思想、音乐水平的一个反映。
汉代名琴家不少,而东汉的蔡邕尤为重要。他能作曲,作有《游春》等曲,称为蔡氏五弄,可惜失传。所幸的是,他所撰《琴操》一书传到了今天。《琴操》记录了四十多首当时弹奏、吟唱的琴曲的曲名和内容。现在保存的一些古琴曲的根源可以在这里找到,实在是音乐史上的重要文献。
晋代的琴家嵇康更为突出。他在政治上有主见,鄙视腐败的司马氏政权。在文学上和音乐上有创造,写作颇丰。在他被害临刑时,还要来了古琴最后一次弹奏《广陵散》,成为千古传颂不绝的逸闻奇事,也为我们考察《广陵散》提供了一种重要材料。嵇康所作的《琴赋》向我们展示了琴的艺术所达到的水平、所占的地位、所具有的技巧、所产生的影响,并且证明当时的琴已经有了标示泛音和音位的“徽”,是完善的琴了。这是现在所知西汉琴和唐代琴之间有关琴的具体情况的重要材料。
隋代丘明传《幽兰》一曲是现存唯一的一件唐人手抄的文字谱,文字谱是用文字把演奏过程逐一记写下来的古琴专用谱,是世界最早的乐谱。此谱传到日本,被日本视为国宝,清代晚期才有复制本传回我国。唐代出现的“减字谱”是在文字谱的准备之下改进形成的,这种记录演奏指法的谱子是把演奏指法的名称、术语减化成笔划很少的类似符号的字谱,一直延用到今天。大量的数百年、上千年的古琴曲正是用它记录流传下来的。唐代有不少造琴名家,如雷威、雷霄弟兄以及郭亮、张越等。从传到今天的唐琴看,工艺、造形、音响都令人叹服。这个时期能弹琴的诗人、文学家不少,琴家也不少。从不少著名诗人写下的许多描写古琴的诗也可以看出当时琴的水平是很高的。然而很可惜的是当时的琴谱(即收录古琴曲谱的专书),竟然一种也没有留下来。其原因固然主要是因为还没有印刷书籍出现,但不可忽视的是官方的典礼排斥古琴,使它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再则,残唐五代社会动乱,文化被破坏,书籍散失,所幸在史料方面尚有宋人记下的宝贵的文字。例如记下了薛易简这位盛唐时期的琴家,并说他曾在宫中供职。僧人颖师更是一位高手,李贺曾有诗赠他。尤其是韩愈的诗,写出颖师所奏的琴曲的深度和难度,反映了颖师高度的艺术造诣。
南宋的不朽琴家郭楚望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他一方面有高超的琴艺,培养了造诣甚高的弟子;一方面能创作,并有寄托爱国思想的作品《潇湘水云》传世。再有文学家姜白石,特意创作的琴歌《古怨》,传到今天。这是一首个性鲜明、音乐优美的声乐作品。由于有姜白石自己谱写的古琴指法,可以说比他另外的那些“俗字谱”记下来的创作,对其原貌的探求要容易些,所以也很可贵。
元代耶律楚材是一个极爱古琴的人。他记下了一位琴艺很高的琴家:姓苗,号栖岩老人。栖岩老人对《广陵散》的演奏使耶律楚材惊服。
明代古琴有很大发展。朱权虽是一个藩王(朱元璋第十七子),却对古琴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主持撰辑了《神奇秘谱》(1425年刊行),为我们保存了音乐史中的至宝,这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琴谱。它所收的四十多首器乐化琴曲,多是唐宋以前的珍品。就其历史价值来说,是有特殊意义的,因为现在世界上,这些是最古的器乐曲了。声乐派(琴歌派)的代表扬抡所著《伯牙心法》(1609年前刊印)收了大量的琴歌。琴歌派一直与器乐派琴曲并存,并且有许多珍品。
清代琴艺由兴盛而走向衰落。《大还阁琴谱》、《五知斋琴谱》中许多明以前的琴曲有了极大的发展,成为更深刻细致的作品了。但到了晚清,则弹琴人减少,演奏曲目日窄,演奏水平高的日少。
近代四川张孔山一系,对《流水》作了较大发展。湖南杨时百撰辑了巨篇的《琴学丛书》,是一部有系统的综合性琴书,并且对《幽兰》、《广陵散》作了突出的研究。
现代琴家中查阜西先生在理论研究和文献整理方面有突出的贡献,管平湖先生和吴景略先生在演奏方面有突出贡献。
二、宝贵的遗产
流传到今天的古琴文献中,有140多种琴谱,共收不同传曲、传谱上千首。其中有结构宏大的大曲《广陵散》、《胡笳十八拍》等,有精制的小曲《酒狂》、《关山月》等,还有感情浓郁的琴歌《古怨》、《苏武思君》、《阳关三叠》等。现在琴人能演奏的不到百曲,虽然不足全部的十分之一,但比起其它民族乐器的古代曲目来,仍是一大笔财富。
在古琴音乐中保存和发展了中华民族黄河长江流域固有文化的宝贵传统。隋唐时期,虽遭外来音乐的强烈冲击,华夏民族自己固有的音乐艺术却在古琴上顽强地延续下来了。这一点值得我们格外重视。《旧唐书·乐志》讲:“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唯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及清调、瑟调、蔡邕杂弄。非朝廷郊庙所用,故不载。”如果说《幽兰》有许多特殊的音调反映了隋唐时代西域音乐的影响,则《广陵散》应是“楚汉旧声”未受外来音乐干扰的实例。
在古琴文献中除乐曲而外还有可贵的历史资料和理论遗产。蔡邕《琴操》所记述的琴曲中有的可以反映当时的艺术思想深度和理论深度。例如《琴操》记述的伯牙老师成连先生,把伯牙一个人放在海岛上,让他领略海涛、山林之态,为他海上“移情”的事迹,表明了最晚在汉末已经认识到音乐的思想、生活、技巧三方面的表里关系。成连为伯牙“补生活课”,而伯牙在此中又产生灵感,创作了《水仙操》,很发人深思。
唐人薛易简(725左右——800左右)在《琴诀》中说古琴音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说明这时对古琴音乐的社会功能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宋人朱长文撰辑的《琴史》记录了他以前的众多琴家的历史材料。其中至少隋、唐、宋三个时代材料是可信的,可以从中看到当时作为艺术的古琴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是很可贵的。
元以后提出《琴声十六法》“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反映当时对古琴艺术的美学思想、演奏技巧、艺术表现等方面提出的理论。“轻、松、脆、滑”是属于演奏美学方面的,是对音色的美好、旋律的流畅的追求;“高、洁、清、虚、幽、奇、古、淡”是属于艺术表现方面的,是对风格、意境、韵味、气质几方面提出的概念;“中、和、疾、徐”则是属于演奏技巧的几个基本方面了。明末清初的徐青山又进而提出《二十四琴况》,共二十四条。更细致地说明了古琴演奏艺术的诸方面要求(但因为过细,难免有些琐碎):“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