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椿先生古琴艺术——广陵琴派第十代传人
林友仁
为纪念广陵琴派第十代传人刘少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香港“龙音制作有限公司”精心制作出版了《刘少椿古琴艺术》CD图片史料专辑。这对于苦苦觅求古琴资料的古琴爱好者来说,将为此而感到兴奋。
“乐为心声”。音乐,以其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显现人的心灵和内心世界。即使是语言的天才,在它面前也难免相形见拙。因此,倾听音乐,用心去感受音乐,才是最真实的,最直接的。
本专辑所收的古琴录音,除刘少椿先生在1956年为全国古琴采访弹奏的《樵歌》、《平沙落雁》、《山居吟》、《龙翔操》、《梅花三弄》、《梧叶舞秋风》、《墨子悲丝》、《良宵引》等八首琴曲外,还增收了1960年刘少椿先生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梅花三弄》和他打谱的《酒狂》。前者曾由“江苏音像出版社”和香港“雨果制作有限公司”出版,后者则是首次问世(面市),也是迄今我们所能听到的较能反映他正常心态下操琴的录音。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录音的质量不尽人意。但遗憾之余,我们还是感到庆幸。庆幸的是,它毕竟是历史地保留了广陵派具有代表性的琴曲音乐,使人们真实地感受到广陵派和刘少椿先生操琴的艺术风格。
“白马非马”。任何一个演奏流派,都是由一定历史时期的演奏家群体组成的,而其中的个人,则是这个流派本质特徵和他个性的结合体。我们不妨说“刘少椿的广陵派”、“张子谦的广陵派”似乎更加确切些。
刘少椿先生存世的广陵遗响,可以说是对他默默无闻的一生的最大补偿。其古琴造诣,据此世人自有公谕。
(一)
刘绍,字少椿,号德一,成年后以字行。1901年10月16日生于陕西省富平县北陵堡的一个盐商家庭。自幼就读于私塾五年。1914年冬,随父南下江苏扬州。并在其父经营的“裕隆全盐号”学生意。三年满师之后,在盐号做抄写及事务等工作。其父逝世后。因刘少椿不善经营,盐号在1935年倒闭,于是刘家不得不以典当古玩什物度日。为谋生计,经友人推举,曾在镇江省立师范附小图书馆任管理员,南通裕华盐业公司职员、江西第26临时教养院少尉军需等职。后双辗转杭州、金华求职,于1949年5月返回扬州。1956年庆邀去南京为查阜西先生等组织的全国琴人采访录制广陵派琴曲。后由张正吟先生策划,在南京乐社为青少年传授古琴,每月付以微薄的酬金聊以补贴生活。时有张正吟、梅曰强、林友仁、邓文权、龚荣生(即龚一)等人受其传授。1958年,经甘涛先生推荐,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教授古琴。1963年,返回扬州,受聘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1971年11月20日不幸逝世。
(二)
刘少椿虽为富家子弟,却未染上一些富家子弟的恶习。他为人忠厚,好善乐施。1930年前后,正值“裕隆全盐号”鼎盛时期,刘少椿对于生活困难或有所急需而前来求助的亲友及生意上的伙伴,总是有求必应、慷慨解囊、热情相助。
青年时代的刘少椿,热衷于习奏昆笛、箫、唱昆曲,还请陕西名拳师来家教习武术,此外对书法、绘画、铁笔皮雕、道家养生术等无不潜心钻研。刘少椿不好应酬交际,但对武林、艺术界的朋友却乐意结交。拳友刘襄谷、徐文泉、画友吴笠仙、陈含光、金健吾、昆曲友潘啸岩,江石溪、徐仲山等,都与他过从甚密。
刘少椿的琴缘,是自1928年请孙绍陶先生至家中任家庭教师始,子女们随孙先生补习古文,而自己则拜孙先生为师学琴。孙绍陶(1879-1949),扬州人,出生于操缦世家。其父孙檀生是广陵琴派名家,孙氏深得家教,10岁时即于古文、书法,吟诗、歌赋均有所长,喜唱昆曲,尤擅古琴,后又从师广陵派琴家解石琴、丁玉田、琴艺更进
1912年,以胡滋甫、王方谷、夏友柏等人创立“广陵琴社”,并被举为社长。孙绍陶得广陵真传,称绝于一时。刘少椿在明师、严师的传授下,学习勤奋刻苦。由于子女多,白天无法练习,便在夜深人静之时练琴、习武,经常通宵达旦,不知疲倦。广陵派琴曲的节奏,自由跌宕难以把握,他便一遍一遍反复的练习、精心琢磨,直到满意方才作罢。因此,学琴的进度较慢,但却非常牢固。孙先生在刘家执教三年,为刘少椿的古琴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广陵琴社中,他常与史荫美、高治平、翟筱波、王艺之、张子谦、胡斗东、武若渔、刘景韶等琴人交流、磋商琴艺。
家境的破落,生活的颠沛流离,并未使刘少椿颓丧消沉,对此他似乎并不介意。这是因为他有一位始终能体贴、理解,并在最困难的时候能够节俭持家的妻子,在她的操持下,渡过的了重重的困难,维系了一个大家庭的生存。另一个生命的精神支柱便是古琴。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可以对家中财物弃之不顾,唯抱一张古琴下乡避难,这被当时的亲友识之为“琴痴”。可见,“琴”已被他视为生命的一部份,并伴随他走完生命的历程。
(三)
刘少椿自1956年去南京之后,有较多的机会传授古琴。他教琴,强调“曲不多,而在于精”对学生的指法,要求十分严格。务必达到右手运指准确,左手吟猱圆满。而初学者每每贪多求快,浅尝则止,他常以“半个《平沙》走天下”一语的道理,消除学生急于求成,操之过急的情绪。而当弹熟一曲之后,又要求学生据谱一字一字的对照着弹,以免走样,此谓“熟曲生弹”。因为在他看来,熟虽能巧,但也能生“油”。而“熟曲生弹”,正是克“油”病的一帖良方。乐自性出,发为心声,所以有“琴如其人”之说。
刘少椿一无名利欲,二无功利心,当然也就不会盲目的超时、刻意媚俗,对广陵琴派的传统保持清醒的认识。他深知中国古代道家“有无相生”,“虚实相生”的辩证思想,因而始终保持了广陵派细致多变的吟猱手法,使我们欣赏到广陵真趣。至于那些暂不能理解此中奥妙的人,他则是采取“合则留,不合则去”的态度。
听刘少椿操琴,我们可以感受他对琴曲内涵的深刻体会,可以感受到长年累月练就的扎实的功力,可以感受到他深沉、内在、宁静、恬淡的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