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晓」古今《乌夜啼》曲谱的异同

  原为清商乐中西曲歌之一。“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其方俗而谓之西曲云。”这段话见于《古今乐录》,书中并指出《乌夜啼…

「揭晓」古今《乌夜啼》曲谱的异同

  原为清商乐中西曲歌之一。“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其方俗而谓之西曲云。”这段话见于《古今乐录》,书中并指出《乌夜啼》是当时三十四首西曲歌之一。这首歌共八段歌辞,大意是表现少年辞家远行之后,女方对他的思念心情。歌中借乌鸦作比喻,如:“乌生如欲飞”“夜啼至天曙”每段唱完都有一个共同的和腔,其歌辞是:“夜夜望郎来,乌夜啼,笼窗窗不开。”所以歌名叫作《乌夜啼》。它还是一首舞曲,“乌夜啼旧舞十六人”(《古今乐录》) ,而且是具有相当规模的舞蹈。为这首歌舞伴奏的多种乐器中,包括有琴,所以它的曲调便作为琴曲保存了下来。

  历代关于《乌夜啼》的诗作很多,仅《乐府诗集》中就有十多种,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出《乌夜啼》在当时流传的情况。如梁简文帝的同名诗中说:“鸣弦拨捩发初异,挑琴欲吹众曲殊。”还有刘孝绰的:“《鹍弦》且辍弄,《鹤操》暂停徽,别有《啼乌曲》,东西相背飞。”指出它是一支与众不同的琴曲。而庚信所说:“促往繁弦非《子夜》歌声舞态异《前谿》”,则强调它是和吴声歌舞有区别的歌舞曲。可见,当时的琴曲和歌舞曲是并存的。

  从以《乌夜啼》为题的诗作中,可以看出诗人们对作品的理解常常因时、因人而异,经常有所变化。梁代的刘孝绰所说:“倡人怨独守,荡子游未归”是一种情歌的内容。而庾信的:“洛阳城头那得栖”就已经是借题抒发其在北朝的不安心情。唐代李白重又作为情歌,但是象杨巨源的:人生如“浮萍”“不定”,顾况的:“天上”、“良夜”,李群玉的:母子“分散”,白居易的:“宿处危”,王建的:“不离旧栖处”等等,则全然是借题发挥了。这种倩况对我们理解现存琴曲的内容,也是有启发的,它告诉我们:不一定过分拘泥于传统的解题。

  现存《乌夜啼》琴谱的解题,大都沿用了唐代《乐府古题要解》中的说法,认为它是刘宋时期临川王刘义庆所作。内容说:彭城王刘义康受到皇帝的疑忌,心中十分恐慌,夜里听到乌鸦的叫声,从而得到了喜兆,第二天果然得到赦免。这一解题流传甚广,几乎凡是要解释此曲的都要引用。可是,它并不可信。首先引用它的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就提出了疑问:“今所传歌辞似非义庆本旨。”认为民歌歌辞内容,与刘义庆作歌的故事有矛盾。其次朱权在《神奇秘谱》中引证它时也说:“盖临川王之作,古乐府耳,非琴操也。”他把琴曲和古乐府加以区别,其实,后者也不一定就是刘义庆所作。刘义庆曾在荆州任刺史八年之久,那里是西曲歌的故乡,民歌《乌夜啼》从他那里开始征集为清商乐,用来伴奏歌舞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不能因此而认为就是刘义庆的作品。

  琴曲《乌夜啼》的内容表现,历代是有所变化的。在南北朝时期,它还保持着和传统民歌一致的内容,但从现存琴谱来看,这个内容已有所变化,它离开了原来的爱情主题,比较着重于对啼乌的描写。《神奇秘谱》把它编在卷一的“太古神品”中,一般认为是保持了宋代的传统谱式。在这个传谱中有许多省写的代号,如同简谱中用“?”的符号那样,凡是重复之处都用文字代替。曲中有的地方标题用:“月明”、“星稀”来描写夜间景色,借以衬托出啼乌的环境。有的地方又用了“南飞”、“反喃”,描写慈乌与雏乌的关系。在第七段使用了“争巢”的小标题,这是写群乌乱飞,争栖于巢的情景。清代的琴谱中,此曲虽有不少发展变化,但它的基本结构未变,对乐曲的解释也没有变化,仍然和明代一样。如《五知斋琴谱》在解题中说:“其音细小而和,感慨而透,嘤啭而圆也。”这里的“嘤啭”就是指乌鸦的鸣声,显然还是从标题本身来理解乐曲的。

  单纯以对乌鸦夜啼的描写作为乐曲的内容,具有民间艺术的朴素的特点,它与临川王的事毫不相干,也离开了爱情的主题,却代之以慈乌和雏乌的亲切关系。我国民间向来对乌鸦反哺的事表示欣赏,又有过“爱屋及乌”之类的民谚,把乌鸦作为乐曲的主要描写对象,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明末的琴川派嫌此曲的音调急促,把它和“雉朝飞”视为一类,而排除在《松弦馆琴谱》之外。但是,现存刊传此曲的谱集,仍有二十八种之多,一直到近现代仍有人演奏,可见它的艺术生命力是旺盛的。下面就管平湖先生据《自远堂琴谱》所演奏的此曲,对它的艺术成就作一初步介绍:

  全曲共十段:第一、二,三段逐步引入意境,第六、七、八段进入高潮,第九、十段导向结束。

  乐曲的开端用了舒缓而乎稳的泛音曲调,描写月明星稀、宁静安谧的夜间景色。明代的《良宵引》用了和它完全相同的曲调来开始,可见它已经成为描绘夜色的典型手法。其曲调如下:

  (详见原谱)

  统率并贯串全曲的是表现雏乌争巢的主题,在活泼跳动的曲调中,展现生机勃勃、生意盎然的雏乌形象。先在第一段中以简短的原始形式出现:

  (详见原谱)

  在第三段中以此为基础,发展了它的头部和尾部:

  (详见原谱)

  第六段变化再现了第三段,第七段发展它的尾部,形成争巢的喧闹气氛,第八段发展它的头部,运用华彩性泛音,造成欢乐的高潮。

  和雏乌争巢的主题相对比而存在的,有一个深沉而稳重的主题,用低缓的按音演奏,显现出温和而慈祥的母乌性格。这一主题先在第二段中多次出现,其甚本形式是:

  (详见原谱)

  类似的曲调还出现在第四、五、九、十各段。它和雏乌主题交替出现,对比鲜明地推动着乐曲逐步展开。末两段为了进入尾声,都以“打圆”指法开始,以造成“入慢”的趋势。各段多以主音羽结束,是一首调性鲜明的羽调式作品。

  最后,让我们扼要地比较一下古谱和今谱的异同。古谱指《神奇秘谱》(公元1425)中的“乌夜啼”。它源于宋代以前,保持了较多的原始面貌。今谱指刚才介绍的《自远堂琴谱》(公元1802)中的《乌夜啼》,是现代琴家管平湖先生演奏的。两者相距四百年以上,在这样漫长的岁月中,这个曲子究竟有了哪些发展变化,还保持了哪些原有的东西?从基本结构上看,两者是完全一致的,雏乌“争巢”的主题也基本相同。在明代谱中它出现于第一、二、五、七各段,在第七段达到了高潮。末两段分别注以“渐慢”和“入慢”,从而引向曲终。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反复、再现时,明代谱中原封不动地整段、整句重现,而清代谱则每次都有所变化,因而不可能使用古谱中常用的省写符号。再一个差别是母乌的主题在古谱中比较简单,没有很多走手音。此外古谱中有较多的“长琐”指法,保留着以拨奏为主的特点。可见,差别只是在风格上和加工程度上,而不影响它们在主要方面的继承关系。

作者: 乐器小编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2580866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