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晓」出土的古琴形制

  曾候乙墓出土的十弦琴是最早的古琴实物,由琴身和一活动底板构成,通长67.0厘米,面板呈曲线状,琴头微上昂,腰部下凹,尾部上翘,下仅一足,琴身用整木雕成。可分音箱和尾板两部分。音…

「揭晓」出土的古琴形制

  曾候乙墓出土的十弦琴是最早的古琴实物,由琴身和一活动底板构成,通长67.0厘米,面板呈曲线状,琴头微上昂,腰部下凹,尾部上翘,下仅一足,琴身用整木雕成。可分音箱和尾板两部分。音箱形近长方体,表面圆鼓尚有波状起伏,无徽。近于首端并与之基本平行亘一条岳山,上遗有被弦勒过的痕迹,右边并列10个弦孔与弦痕相对。尾板末端微微上翘,表面可见勒弦痕迹。琴身下面垫放的活动底板,形制大小基本与音箱底面吻合。表面挖有与音箱底面的开孔相对应的长方形浅槽,其与音箱扣合十分严密。底板浅槽内存有4枚琴轸。琴通髹黑漆,出土时仍光泽柔润。这件十弦琴除了弦数不同之外,其音箱的 “半箱式”也与今天所见唐、宋琴的合体“全箱式”有异。但其在面板、底板、岳山、弦轸、雁足的主要结构形制及缚弦的方法上,则与今日之琴基本一致。

  七弦琴的出现,是琴的发展史上七弦制式的重大进步。湖北荆门郭店这件七弦琴标本,1993年经发掘出土于荆门市沙洋区四方乡郭店村1号墓,这是一座战国中期的墓葬。荆门郭店琴保存基本完整,通长82.1厘米。由剔空的面、底板盖合而成。面板挖成长方形空间,靠近首端、弦孔下似成轸盒。底板仅剔凿一“T”字形凹槽。面板尾端即琴尾。琴尾实心,下设一足,既可保持琴身平衡,又作弦枘使用。首岳上有弦痕数道。岳山外侧有弦孔7个,可证为七弦之琴。可以看出,此琴除了弦数之外,形制与1978年出土于随县曾侯乙墓的十弦琴十分相近,可证两者之间的同源关系。其虽在时代上略晚于曾侯乙墓十弦琴;但其为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七弦琴实物,弥足珍贵。琴的七弦制式的出现,并被沿用2000余年至今,湖北荆门郭店七弦琴是其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环。

  琴在经历了战国时期弦数改制的过渡阶段以后,至秦汉“七弦”制度成为琴的主流。1973年12月出土的长沙马王堆3号墓七弦琴,可以看作琴的七弦制式最后确立的标志。马王堆3号墓的年代已为西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墓中的这件七弦琴出土时,琴面破裂收缩,琴尾稍缺,后经修复。琴通长81.5厘米,由琴身和底板两部分组成。琴身又可分音箱和尾板两部分,外表髹黑漆。无徽,底平。音箱表面,首端横亘1条岳山,岳山右侧有7个弦孔。内底剜有T形凹槽,在T形凹槽相当于轸沟的部位,安置有7个调弦的角质轸子。尾板下面附有雁足。琴身音箱底下附底板,底板形制大小基本与音箱底面吻合;其表面也剜有T形凹槽以与琴身音箱内底的凹槽相对应。此外,湖南的文物考古工作队近年在袁家岭燕子山发掘出土1件七弦琴,原物虽已破损,但已及时作有复制件留存。此琴为战国晚期的作品,形制与长沙马王堆3号墓所出七弦琴十分相似,说明自战国晚期以来直至汉初,这种“半箱”制式的琴一直在沿用着。自曾侯乙墓琴、荆门郭店琴、长沙五里牌琴到马王堆七弦琴,不难找到它们在形制结构、制作手法和造型风格等方面的相承关系。

作者: 乐器小编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2580866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