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由于国学热,全国各地涌现出几千家私塾与学院,据新闻报道目前已有上万名小学生在此接受教育。而多数追随私塾教育的家长文化水平较高,他们试着让自己的孩子远离应试教育,去私塾学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教育魅力何在?
四千年的教育演变
在五帝时期,部落贵族非常重视音乐修养和音乐教育,所以常常要求乐师教导他们学习音乐,而乐师们教导贵族音乐的地方就是最初形成的学校——“成均”。
后来“庠”这个本来是用来储藏食物和牲畜的地方,因为一直由部落长者来看管,所以也成了长者的养老之地。而部落长者都有着教育下一代的任务,所以“庠”也慢慢演变成了学校。
夏朝“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而“序”是用来教“射”的地方,“校”是地方上设立的乡学校,也是用来教“射”的学校。
商朝时,古人以尚右尚西,所以把大学设立在王都的西郊,并称为“右学”。“瞽宗”是商朝进行乐教,学习礼乐的地方,也是大学性质的学校。除此以外,“左学”为小学。“庠”和“序”延续了之前朝代的叫法,分别为地方学校中的养老教育机构和教学“射”的学校。
到汉代,最高等级的学校称作“太学”。下面分别称作“东学”、“西学”、“南学”、“北学”。再后来“太学”改为“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
汉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比较昌盛的时期。汉代的学校分为官学与私学两种。其中私学的书馆,亦称“蒙学”,系私塾性质,相当于小学程度。
到明清,“国子监”已经不是学校的性质了,成为国家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而这时候一般的学校称为“书院”、“书堂”、“私塾”等。
古代育人多元化
古代的学校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在儿童教育启蒙阶段,传输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场所就是私塾。私塾的学生多为六岁入学,入学也不必经过考试,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先生磕头或作揖即可入学。
私塾规模一般都不大,最多二十多位学生,启蒙教材以“三、百、千、千”,也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为主,后进阶为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
而古代教育中,还包含多元化的博雅教育——“六艺”与“琴棋书画”。
范曾 《老子演教图》 镜片 设色纸本
2011年秋季拍卖会
北京鼎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成交价:RMB 264万
博雅的“六艺”与“琴棋书画”
早在西周,学校教育中就包含了“六艺”。《周礼。地官。保氏》中记载“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据《辞海》解释,“六艺”包含礼——“礼仪制度,道德规范”、乐——“音乐,诗歌,舞蹈”、射——“射箭”、御——“驾车”、书——“文字读写”、数——“算法”。之后,六部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就成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
孔子曰:“六艺①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
值得一提的是“六艺”中的礼、乐教育涉及到德行教育和艺术修养的教育。在古代的贵族中随处可见规范的礼仪行为和音乐的使用。贵族们认为“乐”修内也,“礼”修外也。统治者必须深受礼、乐的熏陶,才能统治国家。所以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古代文人雅士除了要精通上述儒家经典以外,还要精通“琴棋书画”。“棋”、“书”、“画”开发空间智力,创造力和逻辑能力;“琴”通过“乐”发展音乐素养和感知能力从而养性怡情,也是礼、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古代重视“博”与“雅”共修,这也是现代家长们纷纷让孩子接触古代教育的原因。“博”在于六艺和琴棋书画多元化的学习,达到博大,广博。“雅”追求的是一种审美境界,一种道德境界,要有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的举止。孔子提出“游于艺”,“成于乐”就是希望大家通过学习各种技能促进多元化发展,博雅共修塑造完美人格。
小编后记:古琴文化是“博”“雅”共存的文化。古琴可以带你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也能提高你的审美境界。而很多琴谱也像一本育人的教材,比如《溪山琴况》既是琴乐美学的巨作,又是体现儒、道乐教的专著,实在值得一读再读。学校育人学习,是“效”,是“习”,更是“思”。希望国学热并不是跟风的产物,而是大家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开始注重“博”“雅”共修的好的开端。
①这里的六艺指六经。
参考文献
▼
①汪凤炎著《中国心理学思想史》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②《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