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虽说已不繁荣,但他历经几千年而不灭的境地与王侯将相、文人雅客等士大夫们的推崇、传承并赋予它各自需要的含义密不可分。明清以后,特别是今天一提到古琴,大多数人首先是概念模糊,其次的反应就是它是高雅音乐,非一般民众听得懂的。殊不知这看是真理的理念是谬之又谬。几乎违背了“琴”的初衷!
“琴”有实物可考的是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十弦琴,随后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七弦琴。而在众多的典籍中有:伏羲造琴(汉蔡邕《琴操》)、神农做琴(汉恒谭《新论。琴道》)、舜作五弦之琴(《礼记。乐记》)等五花八门的琴始之初记载,至于孰是孰非,留待琴学家一一考证。
而早在先秦时期“士”文人阶层还处于襁褓中时,“琴”却是普通民众与人、自娱的主要器具。“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史记。苏秦烈传》)、“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墨子》)、“《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史记。孔子世家》)等类似记载可说是随处可见,并从多角度的证实着琴的普遍性、普及性。
而记载中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职业琴师也大多出身寒门,因琴艺高超而供职于宫廷,“师旷鼓琴,玄鹤双飞,羊鹊起舞。”之“师旷”是盲人,出生卑微,因卓越的音乐天赋而成为晋国的掌乐太师。“先生鼓琴,令文立若亡国之人!”之“先生”——雍门周是战国时的一位民间琴家,因琴艺高超而被孟尝君召见。“高山流水遇知音”之“知音”——钟子期是一名山野村夫,因读懂俞伯牙的音韵而成为千古佳话。在这些近似传说的记载中无不传递着一个信息——古琴不仅属于文人雅士,王侯将相。
梓又于寒琴居
丙戌年初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