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什么是协奏曲协奏曲介绍

  协奏曲(concerto,发音为“con-CHAIR-toe”)的起源,是意大利文里的“音乐会”(concert)之意;不过在今…

「入门」什么是协奏曲协奏曲介绍

  协奏曲(concerto,发音为“con-CHAIR-toe”)的起源,是意大利文里的“音乐会”(concert)之意;不过在今日的音乐语汇之中,所谓的协奏曲,往往是由一个来自纽约、酬劳是天文数字的独奏家,坐或站在台前演奏着主旋律,身后则有一整团的管弦乐团在帮她/他伴奏;协奏曲里的独奏家,是整场音乐会里居于领导地位的男/女主角,头号红伶。

  她甚至不需要回头看指挥——指挥会跟着她的拍子走。大多数伟大的协奏曲里,管弦乐团并不只是吹着反复不断的嗡嗡低音、在后面帮独奏者伴奏而已;最出色的协奏曲作品中,管弦乐团和独奏者都享有同样的地位,就好像在和主角交谈着一样,这即是所谓的“双斑鸠琴”模式(DuelingBanjos)。书中所附CD的第三轨,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二十二号,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有些时候(比如说像是伟大的丹麦作曲家,卡尔·尼尔森,1865-1931的作品之中),管弦乐团里的另一名成员甚至跳出来扮演“对手”的角色,反复与独奏者争辩所要表达的东西。(当然,这种争辩是透过音乐而非口头进行的。虽然如果真有人站起来跟独奏者吵架的话,观众一定会鼓掌叫好:“什么?你这东西也敢叫旋律吗?

  从舞台上滚下来,你这不入流的家伙!”)协奏曲对听众来说,是十分有趣的。如果你连一首都没听过的话,就太可惜啦。许多参加音乐会的听众,主要都是为了要听协奏曲;这些听众要来听的是那个伟大的独奏家,来目睹她高超的演奏技巧、感受她对音乐的不贰热情;同时也是为了要对她评头论足,一睹庐山真面目!

  因为这种种原因,独奏家所获得的待遇往往极高——有时候甚至一场音乐会就可以拿到三万到五万元美金。不过,管弦乐团还是有办法赚得回来;有时候,一个音乐会听众会买一整本季票——只为了要听其中的一个独奏家演奏。如果你要参加一场曲目包含了协奏曲的管弦乐音乐会,选座位时记得要选中间偏左的位子——一般来说独奏者都会站在指挥的左手旁边。如果是钢琴独奏家的话,甚至会坐得更偏左一点(甚至是舞台的最左边),一般来说钢琴都是放在左侧键盘乐器的旁边,如果你可以看到演奏家的手的话,一定会觉得更有趣。(不过如果你坐在第一排,一定没什么好玩的,因为钢琴会把你的所有的视线统统遮住!

  协奏曲的结构一般的协奏曲长度大约是三十分钟。协奏曲通常有三个乐章——三个靠简短暂停分别独立开来的部份。对所有的老古典音乐作曲家来说,协奏曲就应该要有三个乐章,就好像一般的好莱坞电影长度大约是两个钟头、而百老汇戏剧则有两幕、五行打油诗(limerick)正好有五行,一般的摇滚歌曲大约是三分钟长、而丹尼斯·罗德曼(DennisRodman)的头发没六个星期换一次颜色一样。协奏曲的三个乐章在大部份情况之下都会遵循以下的模式:快——慢——快。这种结构已经在各种音乐(还有电影里其实也一样)里沿用了数个世纪之久,尤其适用于协奏曲里,可以用来让独奏者在第一与第三乐章里展示她令人惊叹的技巧,以带领观众进入一个熟悉、充满精神性的世界里。

  独奏者一般来说都必须记颂整首曲谱,而不是像管弦乐团的团员或者指挥一样,有整本乐谱可看;这种习惯,是在专业演奏家——例如当时被视为“摇滚巨星”的李斯特(1811-1886)——还是超级巨星的年代就开始了的。听众都渴望着巨星;而巨星怎么能一面看谱一面演奏呢?那样太逊了。同时,管弦乐团就好像火车在轨道上轧轧前行般演奏者,必须完全依照乐谱演奏;换句话说,独奏者也不能犯错——但有时候这还是免不了,接着便会造成叫人毛发直竖的后果——指挥和管弦乐团必须努力赶上她脱轨的速度与错误。如果独奏者漏掉三页乐谱没演奏——这是极有可能的,因为开头的音乐往往在最后会被重复——指挥家必须马上认出她漏掉的是哪些部份,然后打暗号给整个乐团,这样才不会听起来大突兀。

  如果指挥和乐团都能很快做出反应,听众根本就察觉不出少了些什么;不过有时候指挥和乐团会有一分钟(甚至更久)反应不过来——但即使是这种状况,指挥还是要绞尽脑汁想办法让乐团跟上独奏者的脚步。如果你在听一首协奏曲的时候,突然听到指挥大喊“跳过F!”,你就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装饰奏协奏曲的每个乐章终尾,就好像一切都即将终止一样——除了独奏者以外。独奏者一个人乘着幻想的翅膀飞翔,仿佛世上只有她一个人的存在而继续演奏着,这样的状况要持续十秒钟到五分钟之久。这并不是一个错误:这就是所谓乐曲接近结尾的“装饰奏”(cadenza);这是作曲家写来让独奏者炫耀技巧的一段音乐。“装饰奏”是“终止式”(Cadence)的意大利文(别跟意大利文的“餐具橱”credenza弄混了),一段所谓的装饰奏,就是一段逐渐下降的旋律进程,一个和弦一个和弦慢慢往下移,最后停留在一个听来很自然的休止和弦之上。

  不过在协奏曲乐章的末尾,这个逐渐下降的进程却是会被打断的,这个进程里的最后一个(或一组)和弦出现之前,一切便先中止了,独奏家却还在继续;如果独奏家做得好的话,她便可以制造出一种悬疑与期待的效果、就好像打喷嚏的人发出“哈……哈……哈……”的声音,你就会等他“啾!”然后,等独奏者结束演奏之后,管弦乐团才一齐演奏出最后一个和弦。这听起来棒透了。以前,独奏者必须自己创造要演奏的装饰奏;那些伟大的作曲家们,他们通常也是很优秀的独奏家,对于处理这种即兴演奏,都有一种莫名的骄傲。

  不过,其他的一些音乐家,包括贝多芬在内,却会特地写下装饰奏里应该演奏的音符。时至今日,独奏家们所演奏出来的装饰奏,几乎都是作曲家事先写好的东西;不过其实装饰奏至少应该“听起来”像是即兴的才对。如果你觉得独奏家演奏装饰奏的时候,就好像是她自己即兴想出来的音乐的话,那就表示她很成功啦。

  所有的装饰奏几乎都以颤音(trill)作结尾。所谓的颤音,就是在两个相邻音符中快速移动所做出的效果。试试看:这不但很简单,而且很有趣!1.唱出任何一个音2.唱出在它右边的那个音3.重复以上步骤,而且速度加快,愈来愈快……这就是颤音啦。要在乐器上演奏出颤音,其实要比用唱的来得容易得多了,以前,颤音甚至是独奏者用来表示她的装饰奏已经结束的信号,这也是用来提醒指挥和管弦乐团该醒过来,放下手边的杂志,准备要下结尾和弦了。颤音结束的时候,独奏者和指挥四目交接,比次会意,然后演奏出撼人的结尾和弦。

作者: 乐器小编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2580866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