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是每一个小提琴学习者的必备课程,选择教材又是每一位小提琴教师首先要考虑和重视的问题。下面举两个在学琴过程中由于选材不当造成遗憾的实例:一个三岁半就开始学小提琴的孩子直到九岁还在单一地练习《霍曼》;另一个孩子学小提琴仅两年多,竟然拉起了《门德尔松协奏曲》,他把其中的每一个乐句都当成练习曲来练,结果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也没能拉好。这里暂且不谈是否属于个人的才能不同或其他种种客观原因,单在教材的选用安排上,前后两者不能不说都存在着严重失误。
在小提琴学习的起步阶段,指导教师在方法上和教材选择上各有不同。很多自编的简易教材以及选用大家都熟悉的歌曲改编成的小曲,给初学的孩子作为基础练习或辅助练习,促使他们在练习中提高兴趣,这无疑是有益的。但仅限于此还远远不够,我们应该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能力和进度去选择那些初级的、严格规范化的、在认真指导下行之有效的教材,最终必须进入《开塞》和《克莱策尔》这两本练习曲中来。
《开塞》练习曲的科学之处在于将小提琴演奏技术中的一些基础训练有序地分类安排,比如第12课以前主要是让学生严格固定一把位的手型,熟悉各条弦之间的转换以及几种常用的基本弓法(分弓、连弓、顿弓),也就是右手的基础训练。从第13课开始至第26课进入换把练习,同时增加了颇指、装饰音、双音等内容,除右手弓法上变得更多样化以外,能够鲜明地感觉到重点是在左手的技术训练上。从第26课到第36课,在连弓和分弓两种基木弓法的拓展基础上,左手各种调性转换、越弦、换把以及各种节奏上的变化等难度随之逐渐增加。
对于任何一个学琴者来说,在练好《开塞》的基础上再进入《克莱策尔》的练习是不会有更多困难的,只是内容丰富了,难度增加了,掌握各种技巧的手段扩展了。在这本曲式结构完美、旋律线条流畅、和声功能富有逻辑性的完整教材中,各类技巧性的训练仍然是相对集中的。比如:第1课至第10课,除了第5课的连顿弓和第9课三指四指的换把练习之外,其他均属分弓练习,弓法的变化更多样了。之后,除了第11课和第15课偏重于手腕训练外,第17课之前基本都属于各种节奏变化的连弓练习,要求那些高把位快速的换把要更加准确。第18课到第28课是集中了颤指、倚音及回旋音的练习,它可以对左手的技能进行有效的训练。此外,除了有两课连顿弓练习和一课华彩练习外,其余均为双音和复调练习,这是进入高级演奏练习最难的部分,因为它不仅需要有良好的手指机能、敏锐的音准、和谐的音色,更重要的是必须懂得曲式的结构、复调进行中旋律的走向和由于音乐表现所需要的力度变化(以上为俄文版教程顺序)。明确这几大部分的练习目的,了解其中每一课不同个性的要求,然后对这些具有一定难度的教材加以认真严格地训练后,接下来就是朝着更高的艺术目标的探求了。
很多学琴者都练习过这两本教程,但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形成了上不去下不来的局面。究其原因,有的是因为对每一课练习曲的技术要求不明确,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有的则是没有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缺乏扎实的功底,忽略并跳过了大量不可或缺的技
术训练内容。
由(开塞)到(克莱策尔),再结合其他辅助教材和乐曲的练习,这已经是被世界很多著名的音乐院校所公认的教学体系,也是每一个演奏家在技术训练上的必经之路。
让我们牢记美国已故著名小提琴教授E.L.维恩的名言:“拉好《克莱策尔》意味着掌握小提琴演奏的最高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