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知」要想提琴音量大,我有不少土办法

衡量小提琴的声音,是以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音量、音质和音色为具体尺度的。在三者之中,我始终认为音量是第一位的。音量大,是小提琴所应具有的三个最大优势之一(另外两个优势就是音域宽广…

「告知」要想提琴音量大,我有不少土办法

衡量小提琴的声音,是以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音量、音质和音色为具体尺度的。在三者之中,我始终认为音量是第一位的。音量大,是小提琴所应具有的三个最大优势之一(另外两个优势就是音域宽广和表现力丰富)。

音量大,才能具有卓越的穿透力;音量大,才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音量大,才能说明琴体材质的优秀,结构的合理,工艺的精湛,振动的充分,装配的得当;

音量大,才能证明整个琴在声音的传导、过滤、扩展、放大、辐射、发散、共鸣等诸方面没有障碍或障碍极小;音量大,才能有发声的均衡、音区的宽广、音质的纯净、音效的结实紧张轻松灵敏;

音量大,才会有高音的明亮清越、中音的优雅温暖、低音的恢宏壮阔;音量大,演奏者才有可能对其控制与运用的得心应手。

总之,只有音量大,才能凸现小提琴作为“西洋乐器之王后”刚柔相济相对完美的音色特征。有人认为,小提琴的音量是先天的,完全是由制琴材料的声音品质所决定的;音质和音色是后天的,完全是由制作工艺技术水平所决定的。其实也不尽然。对于刚买到手的新琴,除了专业的制琴修琴师,作为使用者的我们已无法改变其材料的品质,甚至无法改变其制作工艺和基本结构。

但通过精心的调试与科学的开音,可以让其音量、音质与音色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与开发。其中,音量是非常必要而且不容忽视的前提条件。有了比较理想的音量做基础,通过调试与开音可以继而相应解决音质不纯的问题;同样,通过调试与开音,再加上演奏技术的日趋娴熟与提高,可以进而相应地解决音色不美的问题。关于这些道理,不是什么异想天开的猜测,而是已被无数事实证明过的规律。

由于从小拉琴,对自己的东西敢于下手,在历经多次失败与挫折之后,也试验摸索出一些增加音量的土办法。在这里不揣浅陋地说出来,请行家批评指正。

1、扩大总体弦长

总弦长是指从琴枕到拉弦板的距离。实践证明,总体琴弦越长,振幅越宽,张力越大,从音量、音质到音色越能趋向最佳状态。增加总弦长的常用办法就是缩短尾绳,将拉弦板尽量下移,以不超过音箱下端边缘为限。

2、调整有效弦长

有效弦长是指从琴枕到琴码的距离,有两种测量法:一种是从琴枕下端到琴码顶部上边缘,一种是从琴枕上端到琴码顶部下边缘(即总弦长减去从拉弦板的品到琴码的绝对距离)。从理论上讲,有效弦长应当不低于330mm,但除了世界名琴或老琴,一般的小提琴有效弦长大多数低于这个标准。我个人采用第二种测量法,加上琴枕宽度和琴码厚度,勉强达到330mm。如果实在达不到这个标准,只好委屈琴码向下移动了。用以直接发声的有效弦长,实质上就是琴弦的拉力与张力问题。有效弦长的确定,不但是对音域的确定,而且是对音量的初步确定。

3、调整琴码高度

在有限范围内,如果琴码相对较高,琴弦对面板的压力则会相对增大,声音越发响亮。但随之带来一个琴弦距离指板的高度问题。如果距离过近,则会限制琴弦振幅,容易碰撞指板产生杂音。如果距离过远,就会感到按弦吃力产生疼痛进而影响音准。个人体会,在从E弦到G弦的高度依次分别不小于2.5~~~5mm的前提下,适当提高琴码高度以增加琴弦到指板的距离,有助于声音增大。诚恳希望朋友们在削制新琴码的时候,注意循序渐进并留有充分余地,不可贸然将琴码削得过低。

4、调整琴码位置

从美观与整齐的角度讲,琴码应当安放在两个f孔内侧缺口的连线上。但从声音传导的角度讲,琴码的最佳位置应当直立于拉弦板与指板末端之间。借用小于的话讲,这样才有利于琴码的充分“扭动”。对于琴码位置调整,有人认为不能做左右移动,只能做上下移动,这不符合事实。向左,增大低音;向右,增大高音;向上,增大低把位音量;向下,增大高把位音量。其实,琴码与音柱的位置调整是相互对应并相互参照进行的。对任何一个哪怕做极其微小的移动,都会影响到音量的大小进而影响音色的刚柔。动其一,必然要动其二,而且琴码在先。说“音柱是心脏,琴码是咽喉”,不是没有道理的。

5、调整琴码硬度

若想音量大,琴码材质的硬度起码不低于背板和琴头的硬度。琴码硬度愈高,传导速度愈快,音量愈大。选择硬度高的好琴码,第一要看树龄,愈老愈好;第二要听响度,摔打与敲击起来声音越高亢愈清脆愈好;第三要判断干湿度,闻起来以不带酸臭味儿而是愈带有烧烤清香气味愈好;第四要看条纹,横向看年轮愈密愈好,竖向看深色条纹(正面的叫雨线,反面的叫雨点)愈宽愈长愈大愈密愈深愈多愈好。

6、减小琴码体积

在保证琴码高度与厚度的前提下,琴码体积愈小,扭动的状态愈灵敏愈快捷。特赞赏棋烟琴酒朋友的话,宁可“挖心剜眼削脚也不减少琴码的高度和厚度”。实践证明,“心”(琴码中间的圆孔)愈宽,音量愈大;“眼”(琴码两侧的圆孔)愈阔,音量愈大;两只码脚愈薄,与面板贴合愈严密,音量愈大(但不能低于1mm);“心”与“眼”中携带的小木翅愈单薄愈苗条,音量愈大。除此之外,连接两只码脚的拱梁也是常常被人忽视的部位。一般琴码的拱梁,通常是直线型的,当然可以拿来用。如果既想增加音量,又不影响音色,把拱梁锉成弧形,是减小琴码体积多快好省的最好办法。

7、调整音柱位置

音柱的作用不仅就是对琴板的简单的支撑,不仅就是对声音的直接传导,它最主要的功能性表现在四个方面:a.有助于音箱的稳定与坚固,特别是保护面板不至于因承受琴弦的巨大压力而塌陷:b.有利于将面板与背板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策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共同完成对音源(琴弦所发出的声音)进行传导、放大、过滤、压缩、辐射、发散、播送等处理工作。c.决定了共鸣区域的划分,音柱向左,高音区共鸣效果好;音柱向右,低音区共鸣效果好;音柱向上,高把位共鸣效果好;音柱向下,低把位共鸣效果好。d.决定了音量及音色的调整效果:音柱向左,GD弦音量较大,音色趋向实紧张而雄浑厚重;音柱向右,AE弦音量较大,音色趋向刚烈脆快而明亮清越;音柱位置与低音梁相对称,DA弦音量较大,音色趋向轻松灵敏而丰富温暖;音柱向上越接近(甚至超越)琴码,低把位(尤其是空弦)音量越大,整体音色偏硬;音柱向下越远离琴码,高把位音量越大,整体音色偏柔。音柱与琴码的位置对应关系是人们最为关心、最常接触的问题。实践证明,音柱右边缘距离琴码右脚最佳位置是0.5~~~2.5mm之间,音柱上边缘距离琴码右脚最佳位置是2.5~~~5.5mm之间。在上述位置区间内,找到促使音量增大的最佳点并非难事。顺便值得提及的是,如果音柱上端恰好顶在面板年轮的深色竖线上,音量则大;音柱下端恰好顶在背板的深色横纹上,音量则大。

8、调整音柱材质

小提琴音柱材质的调整,说到底就是硬度的调整,因为硬度直接影响音色。理论上讲,音柱的材质应该和面板相同,以保证声音传导与过滤功能的一致性。但在实际上,背板与面板的硬度差距很大,绝对服从于面板的振动需要而完全忽略背板振动的需要,是不顾全局的观念。我以为,音柱的硬度应当介于面板与背板的硬度之间,才有可能实现整琴声音的统一与完美。有人分别采用过红木、乌木、铁木、色木、桦木、松木、杨木、柳木等从硬到软的材料制作音柱,试验的结果其它木材都不如云杉(鱼鳞白松)更理想。就满足增大音量的意图来说,制作音柱时采用硬度比面板稍高,同时硬度比背板稍低的云杉,是挺不错的选择。判断其硬度的主要标志是:生长于寒带、气候相对干燥、土质比较瘠薄环境的鱼鳞松,声学品质要比生长于热带、气候比较湿润、土质比较肥沃环境的同类木材好的多。越是树龄长、密度大、分量重、年轮均匀、声音清脆的音柱越硬,否则情况则与此相反。

9、调整音柱体积

音柱体积包括直径和长度。音柱与琴码同理,体积越小,与琴板接触面越小,自身振动越灵敏,传导速度越快,声音响度越高。万事皆有度,不能走向极端,要注意适度而止,更要服从于全局。如果直径太小,音柱过细,超越了木材的物理极限,就会弯曲变形,连基本的支撑作用都会丧失。如果直径过大,音柱太粗,不但音量减少,连音质都会随之黯然失色,声音变得迟缓混沌麻木笨重。长度亦然如此,音柱太长,顶得太狠,不但声音干涩嘶哑,甚至连琴板都会凸出变形;音柱太短,声音飘乎虚弱而且杂音丛生,连自己都站不稳,何谈正常功能作用的发挥呢?所以,音柱体积的调整,应当因琴而异,因人而异,因对音量、音质和音色的不同的主观风格特性追求和客观演奏效果需要而定。音柱一般的选择范围,直径可在2.5~~~6.5mm之间调整,长度可在最能适应琴板厚薄与弧度大小之间调整。对于高档新琴,我历来不赞成轻易更换或者随意调整音柱,因为它已经过专业调琴师的手,基本达到或相当接近最佳点,我们这些外行胡乱捣弄导致每况愈下的事情屡屡发生。最后强调一个问题,我们主张音柱垂直站立,并非为了美观,而是在保证订力恰当与贴合严密的前提下,出于尽量减小音柱的长度的考虑。有朋友主张音柱上端稍微后倾、下端稍微右倾,据说这样做对声音有好处。我对此作过多次试验比对,发现之所以如此往往是由于对不减小琴板的顶力的迁就而已。

10、调整弦距

所谓弦距,是指小提琴四条琴弦之间的距离。琴码的上端,具有与指板相对应的起拱弧度。经实践验证,琴弦架设在琴码上面的位置,越是趋向琴码的中心,音量越大,这与增加琴码的高度是同样道理。弦距的调整范围,一般在10~~14mm之间。弦距越小,越有利于琴弦的振动,音质音色也随之接近完美,不但换弦方便,而且相互邻近的两条琴弦也容易产生共振。

弦距问题,以前并不像现在这样被人重视。原来以为,弦距大小,充其量不过是个人的爱好而已。我的手型稍大,手指细长,于是将弦距拉至13mm,多年如一日,习惯成自然。来到小提琴网站以后,发现几乎所有琴的弦距都比较近,GE两弦距琴码左右边缘将近5mm,,起初也没在意。后来经金择鱼朋友提醒,我将弦距调整到11mm,发声效果有了一定改善。不但音量略有增大,音色也比原来更柔润动听一些了。特别是E弦,从紧靠琴码右侧的位置向琴码中部稍作移动,明显克服了单薄狭窄的缺陷,日趋走向丰厚响亮。究其原因,发现音源的出发点(即架设在琴码上的具体位置),对于整体琴音的质量不是没有影响,而是关系相当密切。我们知道,琴码有两只脚,两只脚同时扭动,对声音的传导与处理效果,总要比一只脚单独扭动更为充分和均衡。每一条琴弦所发出的声音,经过琴码特殊结构的处理,都会带有艺术化的味道与色彩。这种特殊结构的形态,就是琴码上的四个小孔:“心”与“眼”。四条琴弦与琴码的四只小孔相对应,有助于声音的空灵、清澈、圆润和响亮。从垂直角度看,每一条琴弦架设在琴码的位置,都不要超出与其对应小孔的范畴,这是调整弦距的根本依据。我曾经用枫木磨制过不开小孔的琴码,发现其声音比起通用琴码来显得迟钝麻木,由此不得不佩服琴码发明创造者的过人智慧!

作者: 乐器小编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2580866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