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来说,除了能掌握优美纯正的发音、熟练精湛的技巧外,还必须对音乐艺术有高度的敏感和刻意的追求,以及独特的风格和创新精神,也就是说,要有一个好的乐感。这正是小提琴演奏艺术的灵魂。
一个多才多艺、有着广泛艺术兴趣并以音色变化美妙精致、音质优美超人的美籍俄国小提琴家米尔斯坦认为:“天才必须具备两条,第一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充满感情的演奏;第二是要通过专心而稳定的学习,获得好的演奏技巧”。他认为:“有的提琴家技巧很好,但缺少细致的表现力;有的提琴家对音乐有良好的感觉,但缺乏表现手段——高度的技巧”。伟大的小提琴教育家加拉米安同样认为:“一个好的演奏家应当让完美的演奏技巧和可以使每个人理解、信服的音乐表现能力结合在一起”。由此看来,乐感和技巧两者缺一不可,而很多小提琴演奏者往往对前者是重视不足的。
有人说乐感是天生的。其实所谓的先天条件,所谓的天才,实际上是指比—般的孩子在对音乐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上更快些而己。而这一切,是和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客观因素分不开的。当然也有不少出身名家的子弟,尽管有着超越一般的优越条件,但却并未成才,其原因就在于主客观条件并未统一,或者根本没有从事音乐专业的愿望。
有的孩子拿起琴来,从心里就有歌唱的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处于一种乐观、自信、松弛以及有着强烈表演愿望的状态。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对乐曲能很快得心应手,这种才能的显露非常可贵,但它决不是乐感的全部体现。另有一些孩子,过多注重自己演奏的外在表现,在家长充满自信的节拍下。摇摆着身子,晃动着脑袋,演奏着《维瓦尔迪a小调协奏曲》,尽管在能力上还有些难为了孩子,但人们仍可能被其幼小的天真可爱而鼓掌称好。可是到了七八岁,人们就会感到这些无目的摇晃完全是多余,而到了十几岁,你就会感到这种自得其乐的摇晃是多么的讨厌。这是因为人们需要的和追求的终究是美好动听的乐声,而不是那些外在做作的“形体表演”。那些在演奏中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一切动作,只有在和音乐的表现完全自如的、恰如其份地融合在一起时,才能真正地有助于感染观众。
乐感的好坏,既反映在对作品的理解上、对风格的掌握上,同时又体现在对乐曲的处理上,而这一切都将通过歌唱般的演奏表现给观众。一个初学琴的孩子,很难能懂得巴赫、莫扎特、贝多芬之间作品风格的区别,当然更不可能懂得古典作品和现代作品在音乐处理和演奏方法上的截然不同。不管有什么样的才能,都有一个“需要努力学习、感受”的问题。作为指导教师,除了教演奏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教音乐,包括作品内容、时代风格、曲式结构、演奏方法等等,使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用心歌唱。把有些音乐个性和想象力展现得较晚和较慢的学生,看成是毫无希望而放弃教师的责任,这是完全错误的。但如果对学生采取一句句模仿式的教学,其结果必然也会使学生的演奏平庸和毫无个性,他们将始终找不到那种微妙的音色上的变化。因此,对学生来说,应该要求他们多听:从不同的演奏家的风格、处理中,去寻找最好的音乐表现;多想:从作品中去研究、分析不同的弓法、指法的科学性;多练:从各种练习中去认真思考和寻求最能表现作品要求的演奏手段。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个音符,包括那些强、弱、快、慢,以及作曲家谱面上所标明的一切表情记号,用最大的努力去体现作者本身所要表达的音乐内容。每一个演奏者,只要以认真学习的态度,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的提高、视野的开阔、知识面的拓宽、理解力的加深,乐感是会丰富的,而这正是一个演奏者音乐灵魂的升华。